2017年3月8日下午,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主办的“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这一座与敦煌神形映辉的殿堂,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充满生机!
开幕式现场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陈士能,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周汉萍,清华大学原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明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功强,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美术家侯一民,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侯黎明,云冈石窟研究院书记王雁翔,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剑虹,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许睢宁等嘉宾,以及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著名美术家、艺术设计家常沙娜先生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
开幕式现场,董伟副部长为常沙娜先生颁发捐赠证书,感谢常先生将一批经典之作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对国家美术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吴为山馆长、韩景阳副主任、刘大为主席分别为展览致辞,常沙娜先生致答谢辞。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和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向艺术家常沙娜颁发捐赠证书
吴为山馆长感谢在场嘉宾的到来,他用“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形容现场的盛况。吴为山馆长介绍,本次展览得到了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常沙娜先生及其家人等多方鼎力支持。更令人感佩的是,常沙娜先生慷慨捐赠,将其艺术生涯中24幅经典之作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境界与眼光,其胸怀与卓识,足以为我辈之楷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常沙娜先生的艺术中,我们看到了那份来自于文化的自信。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致辞
韩景阳副主任代表清华大学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感谢。她介绍了常沙娜先生的艺术经历,多年的敦煌浸染和艺术熏陶,使常沙娜先生身上具有一种雍容大度、精致典雅的气质,而她的认真和执着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坚持艺术家的设计为国家建设,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坚持当代艺术设计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身体力行,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守敦煌精神,已成为常沙娜先生艺术生涯中不变的信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致辞
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展览的开幕致以热烈的祝贺。刘大为主席说道,常先生的艺术在很多重要的场合,特别是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藻井上都有至臻的运用,她把敦煌艺术中最优秀的部分综合整理,非常恰当地体现了民族艺术传统在现代建筑里的应用。常先生在敦煌的研究,在现代的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学习和研究的。祝常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艺术家常沙娜致辞
常沙娜先生感谢亲朋好友们的到来。她说:“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又是‘两会’重要又忙碌的日子,在这种时候召开展览,我特别感谢中国美术馆为此付出的努力。”她说:“时光流逝、岁月不再,但视野无限,我今年都86岁了。正逢随遇而安的时候,老骥伏枥再次遇上了机遇,重新把我半个多世纪以来敦煌艺术的发展脉络创新应用,以花开敦煌的含义和多样形式展示我对敦煌艺术承前启后、发展应用的感悟和延伸,我倍感欣慰。”她说:“我另一些临摹的作品,也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作为艺术收藏放心的归宿,今后可以继承,让一代一代年轻人知道历史的发展,也指导我们今后的设计、装饰图案怎么来应用,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展览现场
常沙娜,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家、教育家,“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她承载父亲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作为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本次展览以“守望”、“凝萃”、“传承”为三大主题词,贯穿了常沙娜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经历。展览通过常沙娜的壁画临摹、花卉写生、应用设计等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配合详实的文献资料,力图呈现常沙娜艺术生涯的全景,展现常沙娜多彩的艺术人生。
展览现场
吴为山馆长继而表示,伴随时代的演进,唯一不变的是常沙娜先生爱“美”的天性。为美好的事物而欣喜,为生命的奇妙而赞叹,可贵的是,这化为常沙娜先生创造的动力,演绎为美丽的图卷。
展览第一部分“守望”,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在父亲常书鸿引导下与敦煌结下的深厚渊源。下设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从巴黎来”与第二单元“敦煌血脉连”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回顾了常沙娜早年随父亲常书鸿辗转于巴黎、北京、昆明、重庆、敦煌的非常岁月,记录了常沙娜在特殊历史时期与吕斯百、王临乙、王合内等20世纪重要艺术家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在父辈教育与影响下,常沙娜建立起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成为后期引导常沙娜开展艺术设计与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常沙娜自12岁来到敦煌,就和莫高窟中的艺术世界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单元“传写敦煌情”主要呈现了常沙娜早年在敦煌的临摹作品。1945年至1948年,包括巨幅作品《观无量寿经变》在内的所有临摹作品都是她在14至17岁时完成的创作,她以整理性临摹为主要手法,作品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常沙娜说:“是敦煌的风土培育了我做人应有的淳厚,是敦煌的艺术给予了我学习传统艺术的功底。”此部分呈现的三十余件临摹作品,便是这段特殊经历结出的累累硕果,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的一份重要艺术财富。
观众参观展览
第二部分“凝萃”,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对敦煌艺术元素的研究与拓展。下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新中国设计”,展现的是常沙娜自50年代以来参与完成的国家重点建筑设计任务。常沙娜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建筑装饰设计,作品不仅凝聚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韵味,更显示出新中国的气度,代表着常沙娜对传统艺术精粹的提炼与升华。同时,常沙娜还是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第二单元“敦煌图案研究”,展示了常沙娜对敦煌图案的研究与整理。多年来,常沙娜潜心于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元素,将各类图案,如人物的服饰、头饰、佩饰图案;建筑的华盖、花砖图案;还有隐藏在繁密壁画间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进行系统的整理,由此积累下来一大批图案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以多姿的形式诠释出古典艺术的精丽与繁华,更使我们从图案与设计角度重新审视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观众参观展览
第三部分“传承”,主要展示了常沙娜在图案教学中的研习与应用。下设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一花一世界”,展示常沙娜的花卉写生作品。常沙娜说:“我在图案教学中把握的就是两方面——民族的传统和生活的自然。”如果说此前主要展示的是“民族的传统”,那么在此则主要呈现的是“生活的自然”。其花卉作品温婉可人,又不乏生命的茁壮与坚强,是为艺术家个人的真实写照。第二单元“古韵扬新风”,呈现了常沙娜对于敦煌艺术图案的设计应用。50年代,常沙娜在林徽因的影响下,走入艺术设计领域。1956年,常沙娜调任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其熟悉的敦煌艺术与艺术设计知识相结合,并赴诸实践,做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艺术设计作品。
观众参观展览
吴为山馆长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在敦煌艺术与自然形态的多重滋养下,常沙娜先生以纯粹的艺术态度、隽雅的艺术格调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倾其一生于敦煌艺术和美术设计领域,不仅在保护、延续并推广敦煌艺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更在传承与活化中华文化艺术方面不辞辛劳,戮力前行。
展览举办之际,常沙娜向国家捐赠了其个人24件艺术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5幅以《观无量寿经变》为代表的早年敦煌临摹代表作,18件花卉写生作品,以及1件特意为此次展览重新绘制的《文殊变》。为了达到“真实的临摹”境界,也为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86岁高龄的常沙娜在丙申岁末、丁酉年初不顾身体辛劳,铺纸备墨,再提画笔,历时两个月工笔细作,并在作品完成后,将一早一晚两幅《文殊变》一并捐赠国家,体现出其崇高的艺术境界和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鼎力支持。这两幅作品,将作为常沙娜不同时期艺术创作的代表,以其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气息和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享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2017年《文殊变》的重绘与捐赠,更将作为国家艺术收藏的一段佳话,永传后世。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172窟) 常沙娜 272×300.5cm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女供养人(五代61窟)常沙娜 159.5×62cm 194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风神(唐窟)常沙娜 108×61.5cm 1947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文殊变 常沙娜 (中唐窟号不详) 108×49cm 1945年 中国美术馆藏
文殊变 常沙娜 108×49cm 20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将展出至3月19日。
前言
敦煌——一座散落在沙漠中的艺术宝库,自百年前,为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发现后,其无限魅力为世人所倾倒。众生争相目睹其神秘法相;信徒虔诚膜拜其庄严佛典;艺术家悉心摹绘其绚烂图像;学者刻苦研读其文史经义……在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的悉心守护与传播下,敦煌的艺术世界以其庞大而深奥的宝藏惠及万方来者。他们守望的不仅仅是一处历史的遗迹,更是文明的圣土、民族的精魂。
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女,承传父业,在潜心艺术的漫漫人生中,成为“艺术设计家”,这是她独立于父辈之外的艺术角色;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几十年间于工艺美术领域辛勤耕耘,桃李天下。仰其高风,景其笃行,我们尊称其为“先生”。
在常沙娜先生86岁诞辰之际,让我们借助那流转的线条、绚烂的色彩、静雅的画境,去发现人生给予她不同的生活历练,去审视时代赋予她特殊的艺术使命,以全面而立体的视角品阅常沙娜先生的艺术人生。
常沙娜先生生于法国里昂,父亲常书鸿与母亲皆是留法艺术家。与她的父母同期留法的艺术家群体是常沙娜艺术学养之源头。伴随父辈作画,用手中画笔以不同色调和笔法表达内心情愫,这种细腻的艺术性传达方式,自小渗入她的内心。常沙娜先生尝说,“我的名字不只是一个称谓,它还是一种隐喻和暗示,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生。”“沙娜”,这一原本用来纪念其出生地的名字,伴随父亲1943年携家远赴敦煌而具有了另一番意涵。黄沙、蓝天以及多姿的敦煌艺术为其青春和人生翻开了新篇章。
常沙娜早年敦煌壁画临摹之作以其独特的习画经历而具有特殊意义。敦煌艰苦的生活环境和父辈坚韧的艺术斗志使其临摹作品具有踏实稳重而不乏灵动拓进的特质——前者是父辈拓荒性工作与创作精神的传达,后者则是艺术才女自身固有的生命气质。无论是《女供养人》中炫目的衣饰、《舞人》中飞扬的线条、《八臂十一面观音》恬静的面庞,还是巨幅临摹作品《观无量寿经变》中宏大的画面结构、庞大的神仙群体乃至繁复的装饰图案,难以想象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14至17岁。敦煌6年的临摹岁月,掺杂着家庭的变故与生活的磨砺,唯一保持不变的是昂扬的艺术精神。常沙娜先生在她的《黄沙与蓝天——常沙娜人生回忆》中写道,“我每天兴致勃勃地等着蜈蚣梯,爬进洞窟临摹壁画。那时石窟都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照亮满墙色彩斑斓的画面。彩塑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我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围绕身边的是神奇的佛传本生故事、西方净土变画面……我如醉如痴地沉侵其中……。”这样的绘画经历无疑是永恒难忘的,将情感熔铸于笔尖,在缤纷的极乐与单纯的静穆世界中徜徉,原本潜存在心灵深处的神往与激情被敦煌博大的艺术世界所激活,倾泻而出,不能自已。这种缘自于生命本体艺术天赋的流露,凸显常沙娜独特的浪漫表现与对“美”的感悟,而且在以后多年的艺术设计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现存有一大批常沙娜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描摹整理的敦煌艺术图案手稿。在作为艺术设计家的常沙娜先生眼中,敦煌壁画可以抽离出多样的图案单元。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凝萃、提炼、挖掘敦煌壁画中隐藏着的人物发饰、配饰、服饰、布样,以及壁画中建筑华盖、花砖、地毯、人字披等多样化图案,它们忠实地呈现了不同时代工艺美术领域的成果,经常沙娜先生的整理,作为线条与色彩的构成体激发出新的设计灵感。除此之外,潜藏于纷繁画面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纷纷以独立形式跃入纸上,以鲜活而灵动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姿态。肩负着父辈的期冀,常沙娜先生通过阅读并发现先人多彩的生活状态和卓越的装饰智慧,以敦煌艺术为出发点,将单纯的临摹转化为综合性创造,结合现代设计的需要,引领一批批艺术设计工作者,不停歇地传播着敦煌艺术精神。
如果说常书鸿在敦煌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崇高,张大千在敦煌收获了青绿山水的画境,董希文悟得了民族绘画的韵味,那么,常沙娜则在其中发现在古典艺术的优雅与庄重、装饰世界的丰富与多姿。她随父亲由西方的古罗马旧地归来,回到这曾经辉煌的艺术圣地,对于她来说,父辈的选择奠定了她的一生,当然,这不仅仅是来自艺术本身,更是一份为艺术、为人生、为民族、为国家坚持不懈的、忘我付出的、坚毅进取的艺术精神。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工艺美术家,常沙娜先生以先人在敦煌创作中的虔诚之心为新中国设计。她在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北京展览馆等的建筑装饰内,在《永远盛开的紫金花》雕塑等国礼设计中,都暗藏了源自敦煌的艺术元素。时代使命使其设计有别于外国设计理论与设计形式,也有别于中国古代设计纹样。这是属于新中国的设计新风:既兼顾古典的韵味、又体现出新时代的气度;既具有民族性特质、又体现出国际化视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艺术创作原则在常沙娜先生看来指的就是中国艺术的“文脉”,是“一种民族的、血液里的东西”。这些极具时代性与浪漫主义装饰色彩的设计成果,承载着常沙娜以及其所代表的一代设计家的审美理想与价值追求,在新中国的殿堂中熠熠生辉。
伴随时代的演进,唯一不变的是常沙娜先生爱“美”的天性。为美好的事物而欣喜,为生命的奇妙而赞叹,可贵的是,这化为常沙娜先生创造的动力,演绎为美丽的图卷。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常沙娜先生陆续创作了大量花卉题材的水彩、水粉类作品。工作间、闲暇里、年节时,花卉作品中的万方妍姿都显示出其设计创作的另一渊源:自然。常沙娜先生说“学艺术,要学传统,学大自然……大自然为我提供了再现美的灵感和素材,这大自然纯真的写照,是我思绪变化的记载,也是我对大自然美的憧憬。”作品之上,画影重重,情思悠悠,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描绘的花卉作品,婉约清丽,宁静的画面氛围暗合艺术家的潜意识中美的印痕,作品以无暇的艺术魅力动人心扉,体现出常沙娜先生对个体生命的爱与关切。
在敦煌艺术与自然形态的多重滋养下,常沙娜先生以纯粹的艺术态度、隽雅的艺术格调和崇高的艺术境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她倾其一生于敦煌艺术和美术设计领域,不仅在保护、延续并推广敦煌艺术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更在传承与活化中华文化艺术方面不辞辛劳,戮力前行。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期间,常沙娜先生致力于将传统图案设计与新的工艺设计结合起来,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教学与发展拓开新境。她的艺术理论与实践都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贵资源。
在2017年常沙娜先生八十六岁寿诞之际,中国美术馆联合清华大学在本馆为常沙娜先生举办“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此展作为“2017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得到了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常沙娜先生及其家人等多方鼎力支持。更令人感佩的是,展览举办之际,常沙娜先生慷慨捐赠,将其艺术生涯中24幅经典之作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其中,包括5幅以《观无量寿经变》为代表的早年敦煌临摹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她艺术生涯的起点,更是她古典风格的源头;18件花卉写生作品,这些作品是她对自然生命的吟咏;更为珍贵的是1件常沙娜先生特意为此次捐赠活动重新绘制的《文殊变》。常沙娜先生以86岁高龄,重新沐手敬绘,精进图画,以补不逮,再绘敦煌壁画中“文殊变”之艺术神韵,只为国家艺术殿堂留存最佳美术作品,体现出其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其境界与眼光,其胸怀与卓识,足以为我辈之楷模。
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它牵着东方与西方,连着古代与现代;而今,“一带一路”的文化经济纽带,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更为灵动。中国美术馆,一座与敦煌神形映辉的殿堂,由于艺术之花的绽放,充满生机……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