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书画不该单以尺论价 小画面依旧可以打动人
2017-07-06 来源:燕赵晚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当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春天》这幅画于林风眠1960年完成,尺寸为(42×35cm布面油彩)


林风眠的作品每次都能给人带来眼前一新的感觉, 北京画院日前展出的《清寂鹜[wù]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让我看后有不少感慨,其中最深的一点就是好作品不一定需要很大,小画面依旧可以打动人,甚至远比一些空洞的大画、巨制更有力量。

林风眠《清寂鹜[wù]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中的30多幅作品基本都是4尺斗方,还有少量不足1平尺的小画。画的尺寸虽然都不是特别大但都精髓,气势博大,小画却画出了大画的感觉,给人视觉就碾压住了其它大画的作品,可谓给人以“小画不小”,但其他人的“大画却小”的一种视觉感觉。

如今画坛,有些画家追求大画效果,4尺—8平尺的画对于他们而言都算是小的,6尺—18平尺都几乎算很平常的了, 甚至还有人画丈二的巨制,仿佛才越有气势,夺人眼球。近几年艺术品市场日渐繁荣,书画距今大约有上千年传统的历史了,在国内甚至国外流传甚广备受推崇。目前“每平方尺”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时髦[máo]用语。许多当代画家盲目追求作品的尺幅,仿佛尺幅越大越好,越大才越能卖出高价。相当多的藏家受此误导,格外偏爱大尺幅作品,误以为画越大,收藏价值就越高。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大的作品并非就全好,要看重画里的精髓所在。

从古至今书画名作大都皆小品。在书法珍迹上如王羲之《兰亭序》(24.5×69.9厘米)、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唐颜真卿《祭侄稿》(28.1×72.3厘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墨宝晋代陆机《平复帖》(23.7×20.6厘米)都尺寸较小,但却以高超的笔墨技巧和非凡的格调韵味令人陶醉。绘画上如唐韩幹画马名作《照夜白图》(30.8×33.5厘米),元倪瓒《六君子图》(61.9×33.3厘米)也都凭借出色的富有个性的笔墨形式与深邃的意境而名传后世。

清代八大山人的许多书画册页小品皆小而精,让观者大叹其笔墨苍茫高古出尘之奇,这样的“小品”并没有遭人歧视,反被历代的大收藏家们捧为至宝。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书画中的许多旷世杰作都是一些尺幅很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后代书画家欣赏和膜拜,小品反而受到历代书画家的重视而屡有佳作问世。

近年来,书画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批对艺术品经验欠缺的新投资者加入,由于他们对书画的价值判断缺乏认知,误以为画越大,价值一定越高,而不加选择地购藏了一些毫无价值的“大作”,最终将上当受骗,叫苦不迭。如今漫步市场,人们不难发现大尺幅书画占多数,多是一种工匠式的“画师”之作, 没有赏心悦目之感,如此以尺论画诱发出来的“大作”,何谈投资价值可言?

尺寸是根据书画家的创作需要来决定的。“以尺论价”对国内书画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会持续太久。书画家的创作应植根生活,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不要为市场的潮流喜好所动。其实画作不在画的大小而在画的本质。

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林风眠 北京画院 清寂鹜影 以尺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