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书法 | 唐楷的历程:从欧褚到颜柳
2017-08-10 来源:搜狐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当前书法界有一种压倒多数的论调认为,作为“铭石书”的楷书大致分为魏碑和唐楷,而魏碑要胜于唐楷。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当前楷书的创作以及国展中楷书的风格取向。书法界津津乐道于魏碑体的非凡魅力;同时,他们对唐楷在当下的遭遇又表示出极大同情,信誓旦旦地表态,要激活唐楷。他们采取的妙法是,用魏碑来激活唐楷,让唐楷魏碑化。



其实,楷书固然有魏碑体与隋唐楷体的区分,但是这区分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并不是说以杨隋取代宇文周为分界线,在这之前都叫魏碑体,在这之后都叫隋唐楷体。在魏碑时代,有一些墓志的书法与隋唐楷书并无二致;在唐代,有一些碑志的书法与魏碑体几乎一样。大家知道,书法风格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


可以这样说,楷书兴起于汉魏六朝之际,它经历了由汉末到三国、西晋,由拓跋魏到隋初,然后又进入隋唐这一段历程,一步一步经历了一个由萌芽、产生、发展,一直到唐代楷书高潮的历程。


魏碑是唐楷的源头。魏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魏碑体不断雅化的进程。它的雅化实际上是与南朝以“二王”为代表的书风的不断靠拢、融合的过程。那么,魏碑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它的源头实际上是钟繇的“铭石书”。钟书三体之一的“铭石书”,实际上是“八分隶书”,因为这种字体庄重典雅,专门用作刻碑字体。北朝书法就是沿着钟繇“铭石书”的方向演进的。那么,作为“八分隶书”的“铭石书”怎么会转变为楷书体呢?这个转变的关键所在,就是“铭石书”在不断地吸收南朝“二王”新体书风的特点而发生渐变。隋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南北两地的书法精英们一同汇聚在长安城里,从而魏碑完成了“二王”化的历史任务。于是,我们发现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碑帖融合,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做过了,并由此形成了唐楷。魏碑的身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唐楷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唐代书法分期也像唐诗一样,有初、盛、中、晚四个时期。而一般的唐代书法分期是将盛唐与中唐并列起来一起讲述的,因而,对唐代的书法就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三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代表性的书法家,初唐是欧阳询、盛中唐是颜真卿、晚唐是柳公权。


初唐的楷书是“书贵瘦硬方通神”。初唐的书法家大多数是由隋入唐,继承了隋代书法风格,又接受唐太宗崇尚王羲之的倡导,融合了北周杨隋魏碑体“铭石书”的风格与南朝“二王”遒媚书风,最终形成了初唐“瘦硬遒媚”的书法风格。“初唐四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一生中大多数时间是在隋朝度过的,入唐时已成垂垂老者,他们学习书法并形成风格的时候都是在隋朝。



欧阳询写过的碑文很多,据记载有数十件,流传至今的有《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九成宫碑》、《虞恭公碑》,还有昭陵出土的《文德皇后残碑》。关于欧阳询的书法来历,《旧唐书·欧阳询传》记载:“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旧唐书是五代时修的,而唐代人窦眾在唐代撰写的《述书赋》中则认为,欧阳询的书法出自北朝书法家刘珉。刘珉是北齐人,刘珉的书法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既然是北齐人,就应该属于魏碑系统。抛开这些记载不说,看欧阳询的书法,也不难看出,欧阳询书法与魏碑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皇甫诞碑》、墨迹本《卜商帖》都接近魏碑。而他的儿子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也是接近魏碑。如今看到许多出土的隋代墓志,发现这些墓志的字体都特别像欧阳询所书。综合出土的隋代碑石墓志书法,我们不难看出,隋代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写这种字体,而写得最好的就是欧阳询,所以欧体字很可能不是欧阳询独创。


至于号称唐代书法广大教化主的褚遂良,他的书法应该是受到过欧阳询的影响。据记载,隋代时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就和欧阳询在一个单位上班,并一同参加了《魏书》的修撰,而且都同李渊关系不错。文献记载褚遂良的书法来自于虞世南与王羲之,俨然是江左风流。但这其实是靠不住的。



褚遂良的书法,也是从魏碑一脉而来的。这是有证据的,褚遂良的两件早期碑刻《伊阙佛龛碑》与《孟法师碑》,都是北周与北齐书风,正接近于欧体。而且,褚遂良后期所书的《同州圣教序》,也是接近北齐、北周和杨隋书风的。


至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初唐楷书,是在隋代楷书的基础上,不断精细化,并与“二王”书风相融合产生的,它和魏碑体是一脉相承的“铭石书”体。而同为褚遂良后期所书的《慈恩圣教序》,瘦硬之外,委婉灵动,透露出丰腴之致,却是开启盛唐颜体书风之先河。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对初唐楷书的最著名的评论。说这话时,已是中唐的大历年,初唐楷书的遒媚风范已成昨日黄花,正是颜真卿们肥硕的盛唐书风横行无忌的时代。


盛中唐书法以颜真卿为代表。颜真卿楷书,一般认为是褚遂良书法的继承与发展,论者凿凿,此不再述。其实,颜真卿体的出现也是出于实用的考虑,因为初唐瘦硬的书法刻在石头上经不起风化,很快就漫漶不清了。颜真卿于是就大书深刻,据他说是“臣据擘窠大书”。擘窠就是刻划在石碑上的方格,每格写一个字,颜真卿是占满格子写大字,然后深刻,这样就经得起风化,这样就形成了字距行距很小的一个格局。


我们知道,唐代人写字普遍用小笔,小笔写很粗大的字,自然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不得不增加了装饰性的用笔,比如蚕头、燕尾、篆籀式浑圆的线条。短而硬的笔毫在出锋和踢挑时,自然会形成一个小缺口,同时也具有装饰意味,这就产生了颜体特有的钩法和捺脚。于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更富于装饰意味的、气魄雄伟壮美的、不易被风化破坏的铭石书体诞生了,这正是颜真卿诸碑的伟大所在。


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也直接影响了中晚唐的书风走向,催生了一代大家柳公权。在书史上,颜柳并称,犹如一体。明代王世贞说,书法上颜真卿是柳公权鼻祖。



柳公权,是彻彻底底的陕西耀县人。他长期在大明宫上班,经历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宣宗、唐武宗、唐懿宗六朝,据《旧唐书·柳公绰传》记载,当时王公大臣家的碑石,如果不是柳公权写的,人们就认为是不孝。柳公权写过的碑很多,有《符璘碑》、《回元观钟楼铭》、《李晟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刘沔碑》、《魏先庙碑》、《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贾岛碑》等,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楷书受欧阳询和颜真卿的影响。


可以看出,柳公权早期楷书如《金刚经刻石》、《符璘碑》、《李晟碑》受欧阳询影响,字距行距也稍宽,钩法捺脚同初唐一致;到《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时就如同颜真卿了,字距行距缩小,钩法、捺脚都有了缺口,笔画更粗了,刻痕也更深了;但是,后期的《复东林寺碑》字形却复归痩硬,字距行距也复归宽绰。同时代类似柳体的碑刻也很多,如僧无可的《寂照和尚碑》,裴休的《圭峰定慧禅师碑》,至于出土的墓志、经幢,这类字体层次不穷。


和初唐书风不同的是,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为一种新样式的“铭石书”已经彻底摆脱了南北朝书风的束缚。唐代楷书,其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风格演变是十分巨大的,由瘦硬变肥硕,然后再回归瘦硬,但已经决然不同于初唐式的瘦硬。“二王”的体系与魏碑的余脉,至盛中晚唐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后世将颜真卿,柳公权并称颜柳,体现了他们在风格取向上的一致性。然而,柳公权最初的碑刻如《符璘碑》、《李晟碑》字距行距较大,字体瘦硬,类似于初唐。中期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字距行距变小,字划粗壮,类似于颜真卿,晚年书的碑《复东林寺碑》、《魏先庙碑》、《高元裕碑》,字距行距变大了,字体又回归瘦硬,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它表明了柳公权在经历了与颜真卿的融合之后,又向晋韵、初唐风格回归。唐楷到柳公权这里,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用笔和结构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柳公权之后,真正能开宗立派的楷书大家已经没有了。


唐代是诗歌艺术的巅峰,同样也是唐楷艺术的巅峰。认为唐楷不及魏碑,都是有意或无意的一家之言。不管是在书家的数量和影响力上,还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抑或是整个时代的文化发达程度上、时代的书论研究成果上,魏碑都不能尚焉。


除去魏碑在趣味上能让清季以来的书家有所借鉴外,它带给书法的只有破坏。纵观历史,书风之粗陋,莫甚于当代。至于说魏碑较唐楷有力,唐楷岂无力乎?


整理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书法 唐楷 欧阳询 褚遂良 颜真卿 柳公权 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