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梅 侯显峰
走上奈曼旗一中实验楼四楼,最吸引眼球的是走廊墙壁上一幅幅充满蒙古族风情的版画。置身其中,犹如走进了一个版画展廊。王作才,就在这条走廊上的一个房间内办公、作画,隔壁则是他辅导的美术班。今年54岁的王作才,是奈曼旗一中美术教师,版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通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尔沁版画十杰之一。
一幅幅草图、一堆五颜六色的瓶瓶罐罐、一支支画笔和张张图纸……这就是王作才老师在一中的蒙古风版画工作室的全貌。初见王作才,板寸头型,朴素的穿着,完全没有想象中艺术家那种个性张扬的装扮,平凡中透着儒雅的气质。欣赏他的画,不矫揉造作,笔墨酣畅淋漓、落落大方,给人以博大自然豪放之感。“我打算用3年的时间创作15幅关于成吉思汗系列的版画。”指着靠墙摆放的成吉思汗系列版画草图,王作才介绍到。聊起版画,王作才有说不完的话题。王作才滔滔不绝的讲着每一幅图背后的故事。从草原文化讲到成吉思汗,从《草原风》讲到《守望家园》……
“其实,我这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二是版画创作。”王作才调侃说。
为人师,他桃李满天下
神箭
王作才从小就喜欢美术,酷爱读书。当别人打扑克、聚堆聊天时,他却溜边看书、画画。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王作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哲盟师范学院学习国画。1982年分配到旗一中工作,至今已有32个年头。王作才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人,考上美术院校的达300多人,取得研究生学历的就有30多人。学子遍及全国八大美术学院、内蒙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可以说已是桃李满天下。
“画如其人”,王作才用他高尚的人格、精湛的技艺、渊博的学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1988年,旗一中开设高考班时,美术教师就只有王作才1人,学生只有6个。后来美术队伍逐年发展壮大,现在美术教师4人, 2008、2009年学生数量达到最高峰,一个班级100多人,全校达400多人。2001-2009年间一中美术班升学率为100%,2006-2009年期间,内蒙师范大学美术系连续四届奈曼学生人数占最多,每届都有20多人。行内人士开玩笑说内师大美术系让奈曼人给承包了。耿亚春任校长时曾有单独成立校中校的想法,(即在一中内成立美术学校。)获得领导的认可后,王作才并没有骄傲自大,仍把美术教学视为自己生命中一部分,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一些人对这门小学科的偏见,提高美术教师的价值,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画家,他功成名就
今日的成就源自于对绘画的痴迷。毕业初期,美术不受重视,领导曾安排王作才负责其他工作。他却说:“只要让我画画,干什么工作都行。”那时一直专心于国画创作。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辽市萨因章老师提议让他尝试版画,于是他开始版画创作,开始以农村题材为主,跟在别人后面学,人家画什么他就画什么,没有自己的特色。一次,与散文作家孙贵森相遇,他的一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王作才豁然开朗。开始以浓郁的蒙古风情为题材展开创作。版画《送粮路上》,1985年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版画《苞米地里的笑声》参加自治区美术画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坚定了他版画创作的信心。为使作品更丰富、更贴近生活。王作才亲自到锡盟大草原,看赛马,住蒙古包,和牧民生活在一起,了解草原人的生活习性,记录了草原人的音容笑貌。创作的《情满草原》、《接羊羔》、《晚风》、《歌与牧》参加了内蒙古40周年大庆。
草地风
“寻找草原的另一面”成了他创作的一部分。如何超越别人,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作才。他翻阅了中外美术史,达达派、立体派、梵高派等等表现形式,各类中外名著,从书中寻找灵感。西方的印象派、表现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通过细腻的观察,“科尔沁的草原科尔沁的风”让王作才找到了“风”这种表现形式。1988年,王作才的画风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具有自己的物点和特色,画作多以强烈的动感,线条的立直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形成了王作才作品的一大特色。此后,版画创作走向高峰期,荣誉也接踵而至。《秋风》获全国第十一届版画作品铜奖。《草原风》入选全国第十二届版画作品展览。“美丽神奇的草原给我艺术灵感,蓝天绿草赋予我不同的艺术理论。”王作才感慨地说。1992年至今所创作的作品累计参加全国美展2次,参加全国版画展8次,多幅作品被深圳、江苏、广东等8家美术馆收藏。
快乐的马头琴
“版画是世界语言。”王作才介绍说,版画从构思、画样、刻板、上色、拓印,每一个工序都需要屏气凝神,每幅画都是手工细心操作,无法用机器代替,所以说每一幅画都是孤品,这就是版画无可比拟的价值所在。对于未来,王作才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他说他现在正在创作三部系列版画,即,以展现草原风情的《蒙古草原蒙古人》系列、以展现奈曼风光的《奈曼沙地草原风光》系列和以展现蒙古发展史为主题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系列。目前,画作正在创作中。同时,计划在退休之后,能在北京、上海、天津办个人画展。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