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最具代表性汉画像石之一
由中国汉画学会、北京山水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汉画大展”将于3月12日在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参展作品全部由中国汉画学会的集体会员单位提供,分别来自全国23家文博单位,展出汉画拓片581件(套),是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汉画拓片专题展览,展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计划,成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汉画包括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器物绘画等,其中留存数量最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汉代承袭前代的传统和丧葬制度,其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和棺椁上都有雕刻的画像,这些不管处于什么位置上的建筑构件,所刻图像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前所未有。画像石、画像砖的遗存分布很广,以河南和山东、苏北、皖北和鄂北、四川、陕北以及晋西北为中心的主要分布,表现出了地域性中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而以画像砖构成的砖室墓,其画像的规模虽不及画像石墓,可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也是汉代绘画一个方面的代表。汉画以其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视为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和画像砖共同构造了汉画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金石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早在东晋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记》首次记载了山东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和画像。北魏末年,郦道元的《水经注》也记载了山东、河南南阳等地的石祠堂和画像。北宋中期以后,一些金石学家刻意收集和著录汉画像,促成了金石学的兴起。到了北宋末年,则出现了“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其30卷的《金石录》对藏品和金石铭刻拓片的论述和考订,开金石学的先河。《金石录》首次著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这一位于山东嘉祥县城南的武氏祠又称“武梁祠”,是祠堂及其画像的代表。因此,在鲁迅的所好、所藏、所论中也多次提及武氏祠。
汉画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用,既“昭盛德”,又“传既往”。“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纂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这种用绘画表现垂教后世的社会意义,从现世地上的云台和麒麟阁等国家庙宇,到地下墓葬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极致。在神仙世界的表现中,不管是东王公和西王母、伏羲和女娲这两对主神,还是与他们相关的配置,以及脱离了现实世界的龙、虎、鹿等神奇动物,它们作为助力墓主人升仙的骑乘工具,所表达是汉代社会普遍信奉的死后升仙和理念,以及追求享受仙境生活的愿望。与丧葬制度相关的绘画成了为死后能够得道升仙营造氛围的工具,而这种为了逝者的艺术,也是家属及其生者的观想与冥想对象。
汉画拓片是运用我国的传统拓印技艺,将汉代遗存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以宣纸和墨汁将其图案清晰地拓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涉及汉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两汉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其形式粗狂雄浑,丰富的符号与图案对于当代美术创作亦有特别的指导意义。鲁迅先生曾经评价“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他收藏有大量汉画拓片,并用以指导新木刻运动,使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篇章。
据介绍,中国汉画学会是文化部主管、民政部注册的国家一级社团,创会会长为国学名人冯其庸。此次“中国汉画大展”是中国汉画学会历经两年的策划,精选各地博物馆、汉画馆所藏精品汉画拓片推出的大型展览,展览同期还将进行“卓有成就的汉画研究专家奖”颁奖活动,对14位长期在汉画领域坚持学术研究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进行表彰。展览将于4月9日结束,在北京展出后还将赴郑州、贵阳等地进行巡展。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