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端庄大气 自然洒脱
2018-04-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郝云
文章分享至:

《蒲松龄联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王希锐,字贯一、玄石,1948年生,甘肃省礼县人,微创医学专家。他自幼接受过较严格的书写训练,60余年来临池不辍,兴趣不减,工余闲暇常以习字临帖、研习书论为乐事。王希锐从楷书入手,继而行草,兼修篆隶,犹擅草书。学经典、摩古意,采百家之长,其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各类书展中获奖。


《中华腾飞》


  王希锐自幼受到良好而系统的书写培养。就良好而言,是指其学习的门路正、方法正。对于书法的学习者而言,这种开端便意味着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正确的审美取向。系统则是指其书法学习脉络的阶段性、专门性以及全面性。这就是说,书法学习并不是一类书体的简单临摹,更不是一种风格的死学、硬套。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语言,自然要求最终形成独到的个人风格与书写理念。诸体兼备、上师群贤,唯有如此才能对书法艺术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深入研究,由此才能发掘和汲取最广泛的书法艺术精华。对于王希锐而言,这种早年书法学习的系统脉络乃是由楷书出发,进而侧重篆隶,最终定位于端庄大气、自然洒脱的行草创作。


《郭沫若题画莲诗》


  王希锐的艺术创作之路正是得益于早年良好而系统的书法艺术培养。以楷入篆隶,以篆隶稳行草。这一方面促成了王希锐书法创作以篆隶楷书为主导的“稳”的特征,这一点在其书写的横幅《中华腾飞》中便得一见。另一方面,在稳定挥洒之余,更是展示出了王希锐在处理情感和书写节奏上游刃有余、坚实老辣的创作功力。王希锐充分汲取多种书体的优势,表现在笔墨的运作之中,展现在字里行间的反复停顿之上。在其书写的楷书作品《自种黄花添野趣,旋移高竹听秋声》之中,难得地展示了其楷书书法的创作形态。不难看出,王希锐之楷书师法柳公权《玄秘塔碑》,但在几十年的书写培养之后,他一方面在写“柳字”的时候仍能固守其形,另一方面在用笔上已经十分肯定,笔力坚挺,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厚、苍朴的气息。


《家国安危身所系,忍将血花覆汗花》


  《郭沫若题画莲诗》以及《家国安危身所系,忍将血花覆汗花》两幅作品乃是王希锐行书创作的得意之作。一方面,其用笔以提概按,强调腕部对毛笔的控制,亦能从中感受到其书写时连贯的笔力和持续的气韵。详看其用笔,则会发现,字字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通过结字予以丰富和变化,更通过笔墨的应用使得字字之间的墨色关系统而为一。这在王希锐的作品《蒲松龄联句》一作中便有明显的体现。在前两则作品中,由于是立轴,强调对纵向笔画的张力以及书写节奏的控制,故而王希锐在创作时将纵向的笔画适当强化,或加重,或拉长,使得笔画同整个章法之间形成一种暗合。而在《蒲松龄联句》之中,纸张方向与文字内容都是横向铺展的,在这种情况下,纵向的书写变成一种调和,作品更加强调横向笔画、字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王希锐在这件作品中弱化了纵向笔画,反而在横向笔画上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对横、撇、捺等左右延展性笔画进行了突出,使得行与行之间在保证行气的基础上实现了彼此的关联。


《自种黄花添野趣,旋移高竹听秋声》


  这种书随形变的创作理念本身就是中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基础。例如,秦篆写于开阔的石材或较宽的木牍之上,书写材料的尺幅为扁方,故而篆书多以长方为主,汉简多书于长条形的竹简、木简之上,为了在一条简上多书文字,自然调整字体由长趋扁。这种朴素的书写意识和书写观随着王希锐早年的勤奋学习得到了潜意识的培养。


整理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书法 王希锐 蒲松龄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