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絜兹《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1954作
作为千年丝绸之路上文化艺术的结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集中展现了中原与西域艺术风格的交汇,特别是以佛教题材壁画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作品,凝结了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艺术传统和千百年来民间画工的智慧。在上世纪50年代,工笔人物画名家潘絜兹先生创作了一幅以表现古代石窟艺术创作过程为题材的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既生动展现了古代画师艺术创作的动人一幕,也留下了工笔画家画工笔画家、古今画人穿越时空对晤的一段佳话。
《石窟艺术的创造者》一画,通过再现石窟壁画创作者辛勤作画的情景,歌颂了那些绘制出辉煌历史巨制却又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绘画艺术的创造者们。画面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加以表现,即石窟艺术的作品、作者与观者。其一,是直接再现壁画艺术作品。画家以精致细腻的线条与色彩来表现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佛教经变图与历史故事画。为此,他选取了这一特定场景的一角,着重表现作为画面背景的壁画中的人物造像,特别是那些衣饰繁复、婀娜多姿的菩萨立像与仕女像,画面中作陪衬装饰的千尊小佛像和花边纹饰等,无一不栩栩如生、逼真动人。整幅画面的艺术风格也深受莫高窟唐代洞窟壁画的影响,据说当年潘絜兹先生初进洞窟,被唐代壁画雄伟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花圃,为之心醉神迷。他认真钻研唐人服饰的造型、勾线、敷色,比较宋、元风格的差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临摹了大量画稿作为创作素材。其二,是描绘神态各异的、正在专心作画的画工。来访观画者对这些正在创作中的画工似乎没有产生丝毫的干扰,你看画面中心位置的那位老画工,正回头凝视后方的壁画;身着深色衣服的中年画工在仔细端详着他面前的画作;正在壁前勾画的青年画工们则动作夸张、激情洋溢,全情投入到他们的创作中;画面左上两位脚手架上的画工,正在集中精力描绘壁画上的建筑及人物衣纹。值得一提的是,与墙上那些色彩辉煌、技艺高超的壁画艺术相对照,这些衣衫褴褛、社会地位较低的画工却更能引发人们的感慨与崇敬之情,更加感受到艺术创造的艰辛。其三,是表现来访观者对壁画的反应。面对瑰丽伟大的艺术画作,头戴官帽、衣着红袍的官员正捋着胡须,眉宇之间露出陶醉赞赏之情,在其身后的家眷与侍女也在啧啧称叹,这些细节的烘托,更从侧面巧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从整幅画面来看,画家精湛的传统功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作品在总体风格上吸收了唐代佛教壁画艺术的灿烂成就,与表现主题协调一致,堪称用佛教壁画的艺术风格来表现佛教艺术的创作场景。整幅作品画幅不大,却能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表现繁缛的壁画细节与人物群像,极尽精微又显沉雄博大。这些特点与成就,使这件作品受到不同时代观者的赞赏,后曾荣获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美术作品展览一等奖,也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同与好评。
作为这幅名画的作者,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潘絜兹曾师从画家吴光宇、徐燕孙等,一生致力于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繁荣与发展。从他在上世纪30年代于京华美术学校师从徐燕孙学习工笔重彩人物画起,便初衷不改,为了这一目标勤奋耕耘、未曾停歇。到了40年代,他远赴敦煌进行石窟壁画的研究和临摹,莫高窟壁画的煌煌巨制对他心灵的震撼,使他如痴如醉,从石窟艺术中汲取了创作的养分。后来,潘絜兹又通过对历代服饰、建筑、器物和礼俗的深入研究,主持山西永乐宫等壁画的修复,在创作中融合传统工笔和壁画技法,吸收西画所长,形成了笔法工整细密、设色明丽典雅的个人风貌。
潘絜兹与敦煌之缘起始于1945年,那一年春他到国立敦煌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展开了对于敦煌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大量晋唐时代的作品使他大开眼界,从而格外珍惜这段时光,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深入、完整地临摹了很多作品。潘絜兹创作于1953年的这幅代表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就以古代艺术家创作敦煌壁画的场景为题材,想象式地再现了千年前的精彩瞬间。与这幅作品相关的是,作者后来又围绕同一题材内容创作了另一幅作品《石窟献艺》。从1954年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到90年代末再创作的《石窟献艺》,虽系同一内容,但从篇幅、题目、色彩及人物角色的重新安排中,可以形象地看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格升华的过程。二者一繁一简,一小一大,一浓一淡,后者还增加了给画工送饭的家属和一位和尚等人物。为此潘絜兹先生解释道:“这样表现是一环扣一环,证明不论身份是匠或商,官与民,贫与富,主与次,在佛面前、在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是中国古代这些先人共同创造了这一人类的艺术宝库。”
通过《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这幅作品,潘絜兹先生歌颂石窟艺术之伟大的同时,也以此来纪念那些古代的艺术匠师,呈现中华艺匠的血脉相承。他曾对学生语重心长地提出:“新时代的画家也要学习敦煌画工那种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而这种对于“工匠精神”进行再认识的意识与情怀,也正是这幅经典作品在当下所显现出的可贵寓意。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