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倡其念 纪其行 感其怀
2018-04-16 来源:美术报 作者:单霁翔
文章分享至:

展子虔《游春图卷》隋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故宫博物院迎来了“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的开幕,我们倡其念,纪其行,感其怀,引导人文文化大德懿行。


  众所周知,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建院93年来,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在原有基础上得以不断充实,与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他们或无私捐赠文物,或提供信息和渠道,居中联络,玉成其事,这其中就包括了张伯驹先生及夫人潘素女士。


  张伯驹先生自青年时代起,从军旅,投银钱,履历多途,终以文化传承为毕生奋斗的事业,数次与故宫偶遇缘契,参与文博文化事业。他一生所藏文物精华,也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兑现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的初衷。故宫博物院共计收藏有张伯驹先生《丛碧书画录》著录的古代书画22件,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如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上述二者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为开篇述祖之作。其余如唐·杜牧《张好好诗》、唐·李白《上阳台帖》,均为传世孤品;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是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这其中,包括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等在内的8件古代法书精品是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捐赠国家,国家文物局后调拨故宫博物院的;隋·展子虔《游春图》、宋·赵佶《雪江归棹图》、明·唐寅《王蜀宫妓图》等是张伯驹先生让与国家,国家文物局收购后陆续调拨故宫博物院的;唐·李白《上阳台帖》则系张伯驹先生赠与毛泽东主席,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办公室将其调拨故宫博物院。另外,故宫博物院还曾于1959年购买了张伯驹先生曾收藏的宋·赵孟坚《行书自书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隋·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等都是故宫博物院当时有意收购,但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入藏的。它们最终能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为中华民族所共享,张伯驹先生居功至伟。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人文文化传承的载体,建院近百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收藏保管了180余万件(套)的精品文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支持,其中有3.34多万件来自于860多人次的个人捐赠。2005年故宫设立景仁榜,意在彰其大德,慰其公心,绳其祖武。张伯驹先生和潘素女士星耀河瀚,泽被文华。今天,我们纪念张伯驹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的三种精神:


  一是坚韧不移的家国情怀。张伯驹先生青少年时代经历晚清、民国乱世,曾经从军以靖家国,曾经历练银钱以拯国家,也曾以保藏文物以延文脉……虽变卖家产、抵押借贷,亦不改其志。


  二是化私为公的崇高境界。张伯驹先生捐献的文物都是他个人筹措银钱,自掏腰包购来,历经抗战颠簸,历经文革查抄,留来不易。但是先生有强烈的化私为公之境界,公开宣言“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坦然将毕生钟爱捐给国家,造福于国家的文化事业。其境界感人至深!


  三是引导后来者的榜样力量。据统计,张伯驹捐献文物的1950年代,正处于全国性的由毛泽东开启的文物捐献高潮期,故宫的文物捐献者有330余人次,接受了近2万件捐赠文物。张伯驹先生参与其间,是为一时的捐献大家、文化人士的榜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张伯驹先生有斯人、有斯学、有斯境、有斯德、有斯行,为国家民族保存了古物,延续了文脉。在今天重新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征途上,张伯驹先生、潘素女士高山景行,依旧为人称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让我们怀念行懿德广的张伯驹先生和潘素女士!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整理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展子虔 游春图卷 张伯驹 潘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