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明《莫高窟》国画 2017年
写生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如果从为个人创作收集素材这个层面讲,比较好理解,无非就是景物形象、构图、题材这些具体事项。若是把写生作为一张完整的作品看待,那就不容易一下子说得清了。似乎我们品评中国画的所有标准,用在它身上也都贴切。例如画面的意境、笔墨的精妙、个人对景物的独特感受,以及构图、色彩、形体等等因素,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学生阶段的写生,更多是解决画面的具体技术性问题,通过对古人前辈作品的揣摩,援引一些语言形式去表达景象、驾驭画面。在这过程中,关注点往往被放在画面构图、景物取舍、对象特征、笔墨刻画、意境营造上,却忽视了培育艺术家敏感的感知力和自我的观看角度。
山水画里的一山一水,既和传统的样式有关联,也和中国人对山对水的独特情感有关联。个人情感是山水画写生的内核,它不是过去的、迂腐的、程式化的表达,而应该变成自己生活的表达方式。
某种状态下,观念和想法比技术重要,但是没有技术的支撑,个人的想法也会落空!因此,出去写生,你眼睛里看见了什么,决定画什么,那是你的观念和思维在起作用。多阅读,多积累图式,尽力去培育一种异于常人的觉知力和敏感性,才可能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景物。对于客观世界,艺术家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要敢于改变,改变不是为了求新求变,而是尽力去寻找自我独特的表达方式。把握好写生过程中画面的偶然性、游戏性,不要负担太重,把写生衍化成太庄重、太严肃的创作行为。
面对自然,放进画面里的绝不是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场景。要善于发现,把司空见惯的景物通过形式语言的建构,营造出某种有意味的画面,既是所描绘的景物,却又不尽相同,意象生于物象,又不为物象所累。要把内心情感朴素、诗意地融合于纸上,创造出第二自然来。(作者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