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下午,2018艺术北京ART PARK公共艺术展“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论坛活动在艺术北京当代馆VIP论坛室进行。
论坛第一场主题为“万物共生——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邀请了拾得大地幸福集团发起人李丁、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杨宏伟、饮马川《柴米多生活农场》战略合伙人嘉明担任主讲,并与著名当代艺术家陈文令、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丁圆、艺术家张哲溢进行了主题对谈,该场论坛由丁圆主持,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为本场论坛活动致辞。
2018艺术北京ART PARK公共艺术展“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论坛活动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丁圆主持论坛
董梦阳:公共艺术的归属是走向具有群众基础的公共空间,期待热河饮马川项目
董梦阳首先对到场嘉宾与观众表达了欢迎,并谈到他对公共艺术的重视和对艺术介入热河饮马川项目的感想。艺术北京ART PARK公共艺术板块是艺术北京连接大众群体的一个重要阵地,公共艺术的归属是走向具有群众基础的公共空间,热河饮马川也是这样一种探索,他非常期待这个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项目。
李丁:艺术和自然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第一位主讲嘉宾——拾得大地集团创始人李丁为观众带来其历年实践与观点的分享。他认为艺术和自然不仅仅只出现在艺术展上,更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他讲述了他曾经实施的深圳新兴城区的艺术居住计划,在十年前就尝试从艺术和人文的角度看待一个社区的建设和未来。两年前,他开始在长城脚下的饮马川,通过全面的艺术介入,在长城脚下进行了一次大地艺术的实践和探索。而今年,从长城到热河,他又开始了全新的大地艺术的尝试,在50平方公里的大自然里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一起合作成立热河饮马川“自然美术馆”。他的团队希望在高山、溪谷、稻田之间打造全球最棒的“自然教育课堂”,并且以热河的自然人文为画布和底色,邀请全中国优秀的艺术家在这里驻留和创作。他希望“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北京ART PARK的一个主题,而是成为大家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未来,他和他的团队还将在海岛、雨林、湖畔,继续其大地艺术的实践。
杨宏伟:“自然美术馆”,要真正走进大自然,启发和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接下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杨宏伟,作为“自然美术馆”驻留计划艺术指导,从艺术家的角度带来关于自然与艺术关系的讨论。他以中国古代画像砖、《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和透纳、塞尚、安东尼·葛姆雷山等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明艺术创作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契合与矛盾。他谈到,在“自然美术馆”这个项目中,他想开辟一个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项目,在他看来,中国的幼儿或少儿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随后他讲述了徐冰的“木林森计划”这个将艺术家、艺术教育和自然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案例。他希望在“自然美术馆”的实践中真正做到走近大自然,启发和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嘉明:生活最本原的事情,也是美学的一部分
《柴米多生活农场》战略合伙人嘉明长期居住在云南大理,热河饮马川《柴米多生活农场》是他在北京做的第一个项目,这是他在大理农耕实践的延续。他分享了他在大理操办大理新农人展、农夫市集、生活市集的经验,他本人租有大片农田,并从一杯牛奶、一头奶牛发展到一片牧场,正如“柴米多”这个名字,他关注柴米、关心土地与食物,他认为这是生活最本原的事情,也是美学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小写的艺术”。
与会嘉宾现场进行主题对谈
论坛的第二部分,与会嘉宾就“万物共生——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这一主题进行了对谈。艺术家陈文令提出“让艺术家走进千山万水”“让艺术家走进千家万户”。他认为乡村和城市一样需要艺术,而艺术家如果一直待在大城市和自己的工作室里,其社会功能是不完整的,要让千山万水都有美的能量的注入。艺术家张哲溢以自身在广西和北京宋庄的生活经历为例,讲述了他在艺术介入自然中所遇到的阻力,并谈到他在世界各地所见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艺术实验,这给予他创作的启发,他希望自己能为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性试验出力。
杨宏伟谈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观点,他认为“行走在自然中的艺术”就是行万里路,在自然中可以得到来自自我内心的教育。他提到当代的艺术学习者逐渐和自然形成割裂状态,而大自然中的一棵小草、一只虫子对于一个学习艺术的人或者一个幼年的孩子的艺术启发和引导是在课堂中难以达到的,在这个意义上,建立“自然美术馆”具有非凡的意义。对谈嘉宾丁圆,同时也本次论坛的主持人,谈到其作为美院老师,亦有同感,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会给我们最纯朴、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热河饮马川希望建立一个自然美术馆的体系,从建筑空间走向自然空间,这个美术馆是无边界的,空间的概念进入更大的范畴、艺术走向更多的公众。
对谈环节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洒下灿灿金粉,正式启动了自然美术馆——热河饮马川项目。
与会嘉宾共同启动自然美术馆——热河饮马川项目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