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第五届“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为观众呈现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陶艺、壁画·综合材料、视觉传达八个类别的入选作品290件,这不仅是山东省青年学子创作成果的一次综合性展示,也是对山东省高等美术院系美术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通过展览,反映出山东省青年学子在艺术创作与学术创新方面的探索和方向,展示出青年美术人才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炽热情感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评审现场
本届“青未了”展览共收到37所高校经过遴选后,报送的865件作品。经过初评,共评出345件作品入围复评。复评实际收到34所学校报送的332件作品原件。经过评委严格评审,最终评出入选作品290件,其中包括国画69件、油画60件、版画6件、雕塑19件、水彩·水粉10件、陶艺25件、壁画·综合材料26件、视觉传达75件。自入选作品中评出“优秀奖”作品30件,其中包括“新创意奖”作品5件,“新语言奖”作品5件。“优秀奖”指导教师自然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第五届“青未了”复评评委专家集体合影
专业平台,展现青年风采
“青未了——山东省高等学校美术院系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是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指导下,在全省各高等美术院系支持下,由山东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品牌展览。自2014年启动以来,其社会关注度、高校参与度和品牌知名度逐年增加。第五届“青未了”展览,自征稿函发出后,得到了我省美术院校及毕业生的积极响应。很多院校召开多次会议强调“青未了”展览平台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并敦促学生毕业创作以入选“青未了”展览为目标。
展览现场
其中,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东峰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视觉传达系送选备展情况。他说,山东师范大学以“青未了”展览为契机来促进毕业生的创作,学生进行毕业创作之初,在创意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经指导老师悉心指导和鼓励,大胆创新,提高了作品的质量。院内师生非常重视“青未了”展览平台,故送选作品多,送选之前不得不组织老师对每件作品进行比较,把类型和选题相近性的作品在校内进行筛选,将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送选“青未了”展览初评。
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刘大力表示,他亲历并见证了“青未了”五年的成长,从由个人报送到由各个学校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报送,在专业性和组织性上更加完善,激发了师生创作的能动性。从雕塑这五年的送选作品看,在风格上有延续性的转变,在观念性、艺术性、装置性上逐渐凸出,这与指导教师年轻化和积极带动有关,他们思想开放,观念新颖,在“青未了”展览平台上,充分反映出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准,同时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特色。
展览现场
择优选拔,力推“潜力股”
山东美术馆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目光,为青年才俊搭建展示才华、切磋交流的专业平台,使众多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从“青未了”展览平台上被社会认识。挖掘新人,为山东未来美术发展推进储备力量,是“青未了”展览策展的初衷之一。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柳延春谈到,大部分青年学子很少为人所知,但是年轻人在美术创作上具有潜在的无限张力,发展空间很大。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对未来还有诸多不确定性。通过评审和奖励机制,使他们得到专家和评委的认可,在山东美术馆这一专业的平台上展出,助力青年学子继续艺术梦想,努力探索审美观念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多元性,探究艺术本质与艺术发展规律。
展览现场
今年,主办方为完善青年美术人才发展的良好机制,鼓励青年人勇于突破创新,根据“青未了”品牌特性,在奖项设计上进行调整,新设“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其中,“新创意奖”鼓励作者表现当下的生活状态,作品在立意、构思、主题、观念上有前瞻性的想法。“新语言奖”鼓励作者在艺术技巧和语言表现力上进行突破。“奖项不再设一、二、三等奖,设立‘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有意突出青年毕业生在创作上的特点,对于美术学科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孔新苗说。
高校毕业生在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等方面相较于成熟的艺术家没有那么深刻,作品质量和完成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的打磨,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艺术家成长的一个阶段。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表示,“青未了”新设“新创意奖”和“新语言奖”,就是要从新锐的视觉挖掘青年的当代探索,鼓励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并鼓励以全新的展示方式加以呈现。山东省油画学会主席陈国力说:“学校及教师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不要设置框架,而是引导他们深挖精神内涵,把青年人对艺术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青未了”展览作为山东美术馆一个可持续的自主策划品牌,历经五年打磨完善,扶持青年美术新人,激励青年探索创新,越来越好地实现了策展初衷,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用,成为高校青年毕业生创作的推动力和新风向。馆校联合举办展评活动,鼓励青年学子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互学互进,让青年学子在研究创作上拓宽视域,提升审美,激发美术界新人辈出、作品纷呈的良好局面,形成未来艺术与发展的方向性。
交流互动,共推教育创新
“青未了”还为各高校搭建了探索教学规律的交流平台,各高校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突出成绩向社会展示,促进多元互动,专业院校起到良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绍波说:“青未了”展览,从某种层面上讲,既是山东青年学子的学习成果展示,同时也可以从某个角度折射全国青年美术研究探索创作的缩影和代表。通过评选、展览、互动、比照,使山东各个艺术院校在美术教育上互相影响、渗透,赋予了展览在教育交流和艺术创作交流和探索上的双重意义和精神。
展览现场
谈到本届“青未了”的特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于新生认为,今年与往年相比,学生们的创作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从整体上看,好的作品还是集中在个别院校,有些院校的学生创作水平有待于提高,在观念、技术和材料运用的方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就中国画来看,总体上写意画相较于工笔画要弱一些,大家更多的关注传统的基本功层面,这是优良的传统,但更应鼓励青年人对不同绘画形式进行大胆尝试。通过“青未了”平台,各个高校可以互相学习,以求在当代美术教学中谋求青年学生艺术创作发展的最大可能。
“各高校和其他院校在山东美术馆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中进行比较,从中梳理与反思自身在美术教学上出现的不足,总结出未来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核心要点,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上进行及时调整,有益于美术院校未来发展的整体思考,促进我省美术专业培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孔新苗总结道。
纵观“青未了”五年的展评活动,评审机制逐步趋于成熟,参评规模逐年扩大,参展作品创新性愈发凸显,向社会展示了高校毕业生学习、研究、探索的整体水平,也使我们看到了山东美术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青未了”在发掘扶持新人,展示美术创作创新成果和推动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将来“青未了”这一展览品牌如何更加有成效的可持续运行,各评委专家纷纷提出建议,希望“青未了”在将来的举办过程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多地向社会展示各高校的教学活动,争取更多的院校以研讨的形式参与进来。每所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就当前教育教学的工作方法、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分享与交流,提出自身的不足、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其他高校进行深层次地探讨,共同推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推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9日。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