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找朋友”用艺术搭建心灵庇护所 今日美术馆24小时不打烊美术馆
2018-08-17 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自2013年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博士与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共同发起,至今已有6年的历程。项目旨在通过“找朋友”的方式在青年艺术家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互相推荐,共同参与到青年当代艺术格局的构建中。


  8月15日,2018找朋友第三期开幕式在今日美术馆多功能空间举办,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今日美术馆展览及学术副馆长晏燕、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代表孟孟等均出席活动,同时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韩文强,以及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刘璇、栗韵清均到场并与观众共同探讨了建筑与空间艺术的未来。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开幕式视频致辞


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开幕式视频致辞


到场领导、嘉宾及策展团队合影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开幕式现场致辞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芊润在现场表示,今日美术馆将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将“找朋友”24小时不打烊美术馆的概念在更多的空间中推广,能够让艺术作品和更多的空间发生关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也欢迎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和不同的创作者们积极地加入到“找朋友”项目当中来,一起迎接未来。


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


  牧云文化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孙宁在致辞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她看来,文化艺术类的公益项目非常难做,但是可以看到今日美术馆为“找朋友”做了很大的推动与努力,双方也在合作中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期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质的项目,为更多的青年艺术家提供好的平台。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韩文强现场致辞


  所谓庇护不是意味着逃离,不是意味着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再制造一个新的碎片,而是意味着对碎片世界的抵抗,意味着重新建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庇护所不是在现有世界中嵌入一个可以局部遁形的私人空间,或透明性的在真实空间中建造一个开放框架,而是借助于物质性的身体劳动,建造一段属于自己与社会介入的时间—这就是行动的意义。



展览板及部分作品设计模型


  身体与空间是建筑学科的本质性话题之一,尤其在现今这个存量时代、体验、感受、行为已成为空间设计的关键词。到底怎样在一个极小构筑物中实现跟身体有关的有趣空间需要做多方面的挑战。


建筑与艺术?


  “2018找朋友第三期”以“庇护所”为主题,意在探讨城市环境下的公共空间与个体的关系,以及建筑师对于科技、艺术与建造实践的探索。与往期“找朋友”项目的不同地方在于,本期被邀请的艺术家均来自于“建筑系”,学生们的建筑作品首次走入了今日美术馆。


  “建筑和艺术本来就不应该是分开的领域,建筑是艺术的一部分。”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韩文强教授如是说。关于建筑与纯艺术的区别,他认为建筑解决问题,纯艺术提出问题,但都是艺术。似乎在今天的时代,城市里到处都是模样相似的房子,太多没有感受力的混凝土建筑,人们缺乏对于环境的敏感、认同与情感。因此建筑需要做出改变、有所追求,这种追求是要和人有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把房子盖出来。


庇护所


  “庇护不是意味着逃离,不是意味着在碎片化的世界中再制造一个新的碎片,而是意味着对碎片世界的抵抗,意味着重新建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庇护所不是在现有世界中嵌入一个可以局部遁形的私人空间,或透明性的在真实空间中建造一个开放框架,而是借助于物质性的身体劳动,建造一段属于自己与社会介入的时间——这就是行动的意义。”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副教授韩涛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庇护所”进行阐释。


参展作品《几何幻界》设计模型


  至于如何在一个极小的空间中去体现“庇护所”的概念,韩文强教授认为首先要去考虑人的观感、行为和具体的存在物的一种互动关系。其次,“庇护所”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物,要抵抗重力,又要实现轻盈透明、柔软多变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让人产生更加亲密的感觉。


参展作品《近山形石》设计模型


参展作品《木下赏味》设计模型


  参展作品《近山形石》的作者栗韵清在采访中说道:“现在的庇护所不仅仅是把人保护起来的地方,精神空间也是庇护所。当人们进入到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半包围的保护状态,心灵上也得到了一些安慰。”


整理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找朋友——发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项目 今日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