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听音乐会,上海音乐厅还可以看展览。
吾艺网讯 上海音乐厅与LWA卢瓦文化联合主办的“真情无界——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声音交互艺术体验大展”,9月19日将在音乐厅四楼开展,展期六个月,2021年3月结束。
展览共分三个章节——“贝多芬的色彩”“贝多芬的影像”“贝多芬的独白”,10个展区贯穿了贝多芬生平、音乐作品、人生故事,在沉浸式科技互动、交互式视觉投影的助力下,观众仿佛可以“摸”到贝多芬,对乐圣有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了解。
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声音交互艺术体验大展。本文图片由上海音乐厅提供
第一展区,扑面而来的是彩色屏幕。根据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工作团队创造了一个彩色的交互体验区,观众听着音乐和屏幕互动,屏幕中色块的颜色和律动都会产生变化。
彩色屏幕对面,陈列着一排彩色的贝多芬雕塑,每个雕塑下面都挂了一个隔音耳罩。晚年的贝多芬逐渐丧失听力,但仍创作不止,戴上耳罩后,观众可以切身体会贝多芬失聪后的感受。
第二展区,用一个个触摸屏详细展示了贝多芬在波恩、维也纳的生活轨迹和重要事迹。
贝多芬在波恩生活到22岁,随后来到维也纳。1794年,24岁的贝多芬开始跟随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学习。
第三展区,是数字解读《第五交响曲“命运”》,空中悬挂了13702个音符。
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原来,工作团队从第一展区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中截取了两分四十五秒,演奏的音符数量正好是13702。
第四展区,同样挂满了音符。贝多芬生前脾气不好,还挺情绪化,但他离世的时候,维也纳市民都自发地去纪念他,2万人走上了街头。
2万是什么概念?走入这个展区,观众可以看到悬挂在四周的金色音符,音符数量正好2万个。
第五展区,是360度、长约40米的全息数字投影,用一段三分钟的视频,展现了贝多芬从出生到去世的生平。
前一幕,画面将人带到18世纪的波恩,那个贝多芬出生和成长的城市;后一幕,画面又让人仿佛置身维也纳金色大厅,营造出一个真正“沉浸式”的封闭空间。
第六展区,观众可以体验一把指挥家的感觉。
展区陈列着巨大的互动桌,桌上有交响乐团的投影,以及代表不同声部的8个圆柱,观众只要移开一个圆柱,那个声部的声音就消失了。通过这样直观的互动,观众可以清楚地解构贝多芬每一部作品的交响过程。
第七展区,模拟了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工坊。
他在维也纳搬了三十多次家,每次都会带着他的乐器和家具,他还要求,房间一定要有窗户,因为可以晒太阳。房间的窗户外,工作团队根据历史资料,模拟了维也纳当时的街景和路人。
第八展区,介绍了对贝多芬产生很大影响的老师和赞助人。
老师里最有名的当然是海顿。赞助人为什么很重要?在当时,音乐人唯一的、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教会或宫廷,很多贵族非常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才华,愿意资助他生活,助他完成音乐梦想。
第九展区,陈列着一个巨大的贝多芬头像,艺术家用近10万根钉子,再创了一个3D艺术装置,钉子都是手工钉上去,再喷上彩色颜料。
头像左手边的墙上,还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像一场梦,一场听不见的梦。”
第十展区,是海利根斯塔特独白。这段独白由配音艺术家乔榛配音。
患了耳疾后,医生建议贝多芬去海利根斯塔特疗养,期间,他写下独白(遗言)留给两个兄弟。这封信写完后并未寄出,贝多芬放弃了因疾轻生,之后爆发出巨大潜能,以《第三交响曲》奠定了自己在音乐史上的巨匠地位。
长达半年的策展过程中,工作团队研究了海量的历史文献、油画作品和相关资料,力图将贝多芬时代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得以最大限度地还原。
同时,新加坡的管弦乐团重现了诸多贝多芬经典乐章,经过逾1000小时的编曲策划、乐队录制和混音后期,确保每一段现场音乐都经过精心打磨,观众的视听体验能达到“剧院级”水准。
“提到贝多芬,人们更多想到他的音乐。然而对于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内心世界,却很少有人提及。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让大家了解贝多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失聪后如何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一代音乐巨匠的心路历程。”LWA卢瓦文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祎程说。
音乐厅四楼有一千多平方米,修缮前曾被用做商用,修缮后被升级为艺术空间,可以举办艺术展览、艺术沙龙、小型艺术演出等不同类型的活动。
“未来,我们会在这个空间无限地做‘加法’,把更多艺术形式融入进去。”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说,“观众不仅能在大厅听到世界名家名团,在小厅听到跨界的、多元的、亲子的音乐会,在南厅听到音乐午茶、音乐艺术沙龙,还可以在这里和音乐互动、和艺术互动、和技术互动,让音乐厅这个文化地标更多元地开放。”
整理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