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在博物馆、商业街、公园、校园里……时常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年轻人。在他们不经意地与身着现代服饰的路人擦肩而过时,总会给人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关于汉服的讨论也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微博上汉服话题的关注量更是高达39亿!由此可见,汉服已然从小众圈子走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着装选择。其中,明代服饰更是因其款式丰富、日常好搭,而广受欢迎,成为了汉服圈的人气TOP!那么,真实的明代服饰究竟如何?这些服饰又反映着明人怎样的审美情趣?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礼仪制度呢?
吾艺网讯 9月29日,在由山东博物馆与孔子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或许能让你找到答案……
以中华传统服饰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的宝库中独树一帜。其中,明代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是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作为拥有众多精品服饰馆藏的博物馆,所藏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乃至世界博物馆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示了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服饰多样化发展等角度表现了明代服饰的风采与魅力。
那么,此次展览将为我们呈现哪些亮点呢?“飞鱼耀锦犹绚烂 万国来朝赐衣冠”。
说到“飞鱼服”,喜欢看古装影视剧的小伙伴应该并不陌生,威风凛凛的明代锦衣卫,便常常身穿飞鱼服,手拿绣春刀。
不过,对于大名鼎鼎的“飞鱼服”,你有多少了解呢?
“飞鱼服”一般指装饰有“飞鱼”纹样的服饰。在明代,飞鱼纹是一种仅次于蟒纹的高等级纹样,其最初的特征为龙头、两足(四爪),双翼,有腹鳍一对而无后肢,尾部是朝两边翻卷的“鱼尾”。明中后期,飞鱼纹的使用逐渐泛滥,其等级象征功能退化,成为社会普遍追求的吉祥图案。飞鱼纹的形象发生变化,形态近似蟒纹,四足(腹鳍消失),双翼或有或无,尾部保留“鱼尾”特征。
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亮点,香色麻飞鱼贴里是现今唯一传世的男式飞鱼贴里,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此前未曾在常设展览中展出。
据介绍,这件香色麻飞鱼贴里,直领、大襟右衽、宽袖,袖端收口,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状。衣身左后侧开裾。此袍地部组织采用二经绞结构。云肩处取片金线、红、白、黑、绿、蓝、黄、粉红等色彩绒丝为纹纬,采用局部挖花技法织过肩飞鱼、海水江崖纹。袖襕和膝襕处亦采用局部挖花技法织流云飞鱼纹。
明 香色麻飞鱼贴里 山东博物馆藏
除了这件唯一传世的飞鱼贴里,本次展览还精选了数件传世孤品,为观众朋友们还原出恢弘壮阔的大明衣冠之美,其中便包括我国目前已知的、所存的唯一一件梁冠(进贤冠)传世实物。
梁冠(包括帽盒)由冠额、冠顶、冠耳组成,冠额位于冠体下部,覆于额上,并延伸至脑后,正中海棠花形金池内饰宝相花,两侧为金凤。冠耳位于冠体后部,其上部两侧凸起若蝶翅状。冠额及冠耳四周为贴金框架,中间嵌铜丝网,并缀有金质纹饰。冠耳左右两侧各有一八瓣花形簪纽,用以贯簪。冠耳下部左右边框外壁缀有条形穿扣,冠额两端由此穿过与冠耳接合固定。冠顶为一球面拱形突起,跨在冠耳前壁与冠额之间,黑色漆纱质地。冠顶上现存五道皮质梁,保存十分完好。
当然,本次展览的精彩展品可不止以上两件!据了解,此次“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囊括具有代表性的明代服饰30余件,全部是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精品,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数量之多,可谓空前,更是明代传世成衣实物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涵盖朝服、礼服、便服等门类,细致生动的为观众呈现明代服饰与其背后涵盖的华夏衣冠文明。
接下来将是一组大明官员服饰大赏——
朝服,作为等级地位较高的一类冠服,往往应用于比较隆重的礼仪场合如大朝会等。朝服定型于汉代,历代相沿。明代朝服承袭唐宋之制,但品级划分更为严格精细,以层次分明的七个等级,规定九品间的服饰规范。明代不论文官、武官,一律着梁冠、赤罗衣、赤罗裳、白纱中单,而以冠上梁数、革带、锦绶织色和花样、笏等区别等级。
山东博物馆所藏的一套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朝服实物,便是一千八百年朝服历史上唯一可确定的实物。
明 朝服上衣 山东博物馆藏
明 朝服下裳 山东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朝服旁边还将展出绘有明代举行大朝会场景的绘画,观众可以两相对比,清楚了解朝服的穿戴场合。
《徐显卿宦迹图之皇极侍班》
公服,明代规定在京文武官员每日早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之时穿公服,在外文武官员每日清早公座时穿公服。后来在京文武官员只在朔望日具公服朝参,外任官则初莅任望阙谢恩时穿公服。是明代官员服饰中使用场合较少的一类服饰。因此,和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单许多:盘(圆)领右衽袍、皂纱幞头(帕头)、笏、单挞尾革带等,衣料用纻丝或纱、罗、绢。
明 大红素纱袍 山东博物馆藏
常服则是明代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所着的服饰,由乌纱帽、圆领袍、束带、褡护、贴里、黑靴等组成。明代常服的等差标识主要是用位于前胸和后背处装饰的方形图案纹样,即我们所熟知的“补子”(胸背、花样)来区分的,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补子”不仅是文武官员品级的标志,也是一种高度凝练升华的文化符号。“补子”的应用,是明代官服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继承自前朝,又一直影响到清代。
除了男性服饰,明代女性服饰也有诸多亮点——
看看明代流行的“命妇红”
明 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 山东博物馆藏
命妇,指有诰命封号的女性。品官命妇冠服分礼服和常服两种,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祀等大典,其他礼仪场合则穿常服。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赭红色暗花缎缀绣鸾凤圆补女袍作为礼服的一种,其设计相当考究,不仅布料为暗花缎,设计也很有巧思。左右开裾并纳褶,两侧开衩至腋下,下襬还是前短后长的不对称设计。前胸后背各缀一彩绣流云鸾凤圆补,美丽中透露着一种气势。
服饰固然精美,穿搭同样重要!
我们日常穿衣除了讲究衣服的款式和质料,各种首饰包包也是不可或缺的搭配点睛之笔。那明代服饰在搭配上又有着这样的讲究?又需要什么样的配饰来衬托身份呢?
为此,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包括古代书画、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文物50余件(套),实景复原了明代书画中的人物穿着场景布置,全方位展示明代服饰的穿着场景、穿搭方式,为观众呈现明代人生活剪影和生活情趣。
此外,展览中的“黑科技”,则让观众可以在展览现场,直接看到通过计算机技术呈现的虚拟明代服饰穿戴效果!
而这也得益于“山东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的顺利开展,即通过高清数据采集,材质分析、版型重绘、纹理映射等一系列计算机建模技术,完成古代服饰的三维立体信息构建,为观众更直观地呈现出这些珍贵展品的模拟穿戴效果。
除了让观众在历史语境下观察服饰,并借助多媒体装置多感官体验服饰的色彩、纹饰魅力以及搭配之外,展览还设置了一些互动展项,通过关联观众的日常的生活经验,缩短观众与服饰之间的距离感。比如,展陈中的互动点,观众可通过触摸绫、缎、纱、锦、绢等面料样品,感受其中的微妙区别,有效连接观众的日常经验,解除观众与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场域隔离。
如今,“汉服圈”已然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新型文化社交活动。究其原因,不仅源于汉服本身的古风古韵,背后更多的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只满足于“看汉服”“穿汉服”,更希望能在古籍中学习了解传统服饰知识,并自己设计搭配汉服,成为了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力量。
为此,展览中特别设置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专区,并与著名服装设计师合作,仿制了此次展陈中的三件明代服装。并同时将传统的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服装,实现了了一次跨越700年的服饰美学新连接。
传统服饰 “白罗绣花裙” 创新设计展陈空间效果图
据了解,展览传统服饰 “白罗绣花裙” 创新设计展陈空间效果图开幕式当天还将举行一场穿越古今的服装秀,内容包括古代服装、具有明代美学风格创新设计的服装、当代经典设计的服装等作品。此外,传统服饰美学沙龙等相关活动也将在展览期间进行。
除了丰富的活动,山东博物馆还特别为此次展览设计了精美的文创产品,涉及图书图录、IP形象以及主题纪念品,涵盖潮玩手办、服饰首饰、学习文具、家居用品等不同领域。
文创衍生品
比如,以山东博物馆藏明衍圣公朝服和孔子“鼓琴助猫取鼠”趣事为灵感的卡通IP形象“文曲喵”,身着明衍圣公朝服,头戴梁冠,萌态生动;以及以山东博物馆藏孔府旧藏服饰——明赭红凤补女袍纹样及色彩为素材的流云双凤系列生活用品,美观精致、具有实用价值。
整理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