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有过一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但至少从毕加索开始,艺术就已经开始注重包装,现在甚至已走入“化妆”的时代。无论是名气大如吴冠中、陈逸飞、范曾、黄永玉,或者是普通画师、画匠、画人,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既能在审美上赢得叫好,又能在市场上叫座。因此,一个画家除了掌握“画内功夫”外,也或多或少要有一些“画外功夫”――包装、营销自己及自己的作品的能力。这其中分寸在于各人拿捏。
壹 化妆术
“名人”开路 流水作业
由于艺术创作及其评价的主观性导致门槛看似不高,加上书画市场的日益浮躁,名人官人都争相画画写字,越来越多人变身为“艺术家”、“艺术大师”,各种“创作手法”令人瞠目。这是书画作品畸形的市场供求关系所致,过热的市场导致过快的创作,本为一次性的创作变成批量的生产,具有艺术个性的创造活动渐渐沦为没有心灵参与的工匠式劳动或造假活动。某些艺术家艺术之外的活动时间已大大多于创作的时间,白天为应酬昏天黑地,晚上才拨冗信手涂鸦,很少有精力用在画技、画品及基本文化修养的提升上。
据了解,大部分半路出家的画家选择从文人画下手,因为不需要西洋油画的硬性功底。广州画院岭南绘画研究中心秘书长徐兆前说,事实上,早期文人画也是需要功底的,虽然笔墨用得少,但十分讲究意境和味道。相较之下,做抽象画的更不需要艺术技巧。徐兆前透露,老一辈画家都是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出来的,但如今,条条大路通艺术,这也导致现在的画家很少认真地练基本功,基础不扎实。包括艺术评论家在内的其他非专业画家,也纷纷加入到这种全民搞艺术的大潮中来,凭借各自的平台,写字作画,为名为利为兴趣,各自心知。范曾的“流水线作画”官司曾经轰动一时,这种“流水线作画”是否合理,仍有争议。
名人们创作的书画有一个专有名词――“名人字画”,买家在意的并非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乎他们写得怎么样画得怎么样,而是其名人效应。当然,也还另有一种价格变化较大的“官人字画”,台上台下价格天壤之别。
贰 化妆术
行画署名 电脑加工
有根本不具备任何创作条件的,据说是去偏僻旅游地买来行画,略作修饰甚至不做任何修改,直接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变成自己的作品,再将这些作品送给官员,或到市场上售出。也有人利用电脑技术合成加工,打印出来。这些明目张胆的造假伎俩近些年来已偶有被查出并禁止,据说如今一经发现,五年内不准再参与评奖、参展等活动。
现在也有一种从西方引进的先进工艺技术,能高仿真地模仿复制书画作品,像毕加索、梵高等人作品的真迹一般人难得一见,更不用说拥有,即可通过购买仿作一偿所愿。也有画家愿意通过复制自己的作品,一方面出售获利,一方面也传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叁 化妆术
圈子运作 奖项开花
有了一定的创作成品后,接下来便须为这些作品打开销路或找到欣赏者,包括评奖、出画册、参加展览等活动便是各种层面意义上的广而告之。
评奖活动里的评委们一般都是美术圈内的权力者,在一般的美术标准基础上,门生弟子亲朋故旧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获奖可能。也有的画家“上面有人”,也许在省内只拿到银奖,到了国家级评委那里可能就变成金奖了。这当然有艺术评价的主观因素作用,但也不免有运作的嫌疑。
肆 化妆术
一手交钱 一手交奖
近些年许多画家经常会遭遇莫名其妙的奖自动找上门来的“好事”。其实是一手交钱一手给奖,“大师”、“艺术家”帽子按阶论价,一些画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半推半就,各种证书、衔头、奖项一大堆,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那就是其人其作的身价。也有一些艺术家对此持抵制态度,曾获得“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提名”的书法家刘佑局就拒领“书法文华奖”,并称今后不再接受任何奖项。
知名前辈提携也是让无名书画家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方法之一,或者塞红包给评论家让其写吹捧文章,送红包邀请圈内人士参加早已沦为表扬会的学术研讨会,又或者送自己的书画给名人官人,随后就可夸耀自己的作品已被名人官人收藏,等等。
伍 化妆术
包装策划一条龙 把画挂到大会堂
很多画家都有自己的包装策划公司,这些包装公司一般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利用已有的人脉资源,进行各种活动:办展览、出画册、拍摄专题片、参加节目、开研讨会、与名人合作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知名度的最大化积累。另外,通过参赛、参展,花钱买荣誉、花钱买奖项;或是到国外举办展览,向国外机构赠送画作,回国后即宣传其某某作品已被国外某某著名机构收藏,也都是包装的“歪门邪道”。这种包装炒作一条龙模式,所费不菲,然而回报更可观。
多数画家以把个人美展开到中国美术馆为最高目标,也有人表示倒贴钱也愿意把画挂到人民大会堂的墙上,那是主流体制内最显耀的金字广告。
陆 化妆术
自卖自买 “托儿”抬价
收藏家郭庆祥[微博]透露,中国现在更多的是把收藏作为投资的投资家,甚至是短期内进行投机的投机分子。“有些自称为收藏家的,可能会鉴于他收藏了某位画家的画,对这位画家进行炒作,那画家的画价可能涨上去了,他就从中获利,这根本不是收藏”。收藏变味成投资,艺术品变味成股票,如何抬高价钱抛出作品获得增量现金,成了许多收藏者的唯一目标,这导致拍卖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也不乏陷阱。
最直接的假拍卖是,在台下一帮买家中,暗藏着一些卖家布置的“托儿”,他们负责抬高价格,直到有某个倒霉蛋接手叫价,以较高的价格买下标的物。做法还有很多,比如,一幅画被一家或者几家画廊来回倒手多次,每倒一次就涨一次价,价格也就从几万可以一直炒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比如,某些基金会或财团,买断某些画家的作品,造成垄断,再以高价卖出。比如,一幅画今天拍十万元,是自己人买回来,明天拍二十万元,又是自己人买回来,反复几次,价钱就上去了。等到高价时,也许就真正拍给了外人,而对方也许会认为,之前每次都能拍卖出去,自己肯定也能轻易转手从中赚一笔。这都是典型的拍卖哄抬方式。简言之,就是不断抬高身价,造成作品被争抢的假象,让价格与艺术价值相脱离,在扰乱市场秩序的过程中,从中得利。“大师”们通过自卖自买或与商家勾结,暗箱操作,愚弄新手。这是艺术拍卖场里并不少见的黑色幽默。
画廊与画家的关系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称为利益分成。画廊看准某位画家具备升值空间后,会以较低的价钱买下该画家部分作品,然后通过拍卖、包装、策划、炒作等形式,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作品,从中赚得差价,再按照一定比例分与画家。据业内人士透露,不少画廊老板根本不懂欣赏画作,甚至有的老板连油画和水彩都分不清楚,竟然也敢下重本做大投资。这些画廊包装的画家,真正的艺术价值何在,可想而知。
柒 化妆术
黄袍加身 论官起价
权力的影响深入到美术创作、评价与营销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远弗届。油画家曾华游离于体制之外,对此深有感受。他说,一旦占有某个高位,就等于占有了美术资源分配与美术评价的权力,并可获得资本的青睐。因此,一些美术中人孜孜于权力的追求,游走于权力与美术之间,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今年年初,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换届,除去2名兼职秘书长,该协会新选出的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名誉主席、顾问以及秘书长加起来一共52人,另有10名副秘书长,协会领导达62人。其中,成员中还不乏在职及退休政府官员。受到官场文化以及缺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人迷信书法协会主席、美协主席、画院院长等行政身份,按照官位来给作品排位。一旦成为某某主席,他的作品价钱一定水涨船高。于是,“大师”们拼命钻营,企望靠一顶乌纱帽来让自己的作品升值。
不过,这种因职务变动带来的涨价不具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一旦这些书画家从所在官位上退下来,作品往往就卖不动了,价格一落千丈。
捌 化妆术
书画为媒 寻租洗钱
甚至有人传言,美术作品已沦落成权力寻租的重要载体。比如,有人用100万元从画廊里买了一幅画,把这幅画送给某权力者,这个画廊再用80万元从此官员手里回购此画,这样,画廊与权力者神不知鬼不觉地跳一出偷天换日的双人转,而书画作品是巧妙的中介。
玖 化妆术
制造噱头 合谋炒作
炒作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它是广义的广告的一种,商业时代广告是一种合情合理合法的营销手段。而极端的炒作则令人反感,通过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所制造的事件和话题也许能吸引眼球于一时,但无法取信公众于长期。不久前,警察突然光临某画院,调查某画家与某画廊的纠纷,据说是此画家以价值2千多万元的作品委托此画廊在画院举办个人画展,但画展一直未能如期举行,画家因此告画廊欺诈。有人认为这其中可能有“猫腻”:所谓价值2千多万元的作品如何估定?是否画家与画廊的合谋炒作?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