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中国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思考
2017-01-14 来源:今日艺术 作者:陈文武
文章分享至: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之时,和平崛起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巨变中,迎来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人们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能感到世界节奏在变快,地球在变小,中西艺术的碰撞与互渗在加剧,许多陌生而全新东西不断涌入。特别是近二十年的中国无论是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二零零四年八月十二日,全世界近五十亿观众从电视直播中观看到雅典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开幕式的策划者充分运用现代艺术手段,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如光、电、声、水等。把希腊的传统文化魅力展现出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出世界顶尖的多媒体艺术,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艺术有机的结合,为北京二零零八年奥运会提供了又一经典范例。

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发展与多媒体艺术全面提高,带来艺术的翻天覆地变化,使许多传统艺术家丢了饭碗或改变以往制作方式,但也为更多的现代人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现代艺术家、广告人、设计师,利用电脑的高效、便捷为实用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突破了传统美术的许多局限。这种社会的变革还可以从一系列流行词语可以看出如:笨Q、互动、数码、非线性、虚拟、酷麦客、资讯、亚文化、后现代、解构等等。我们也可以从生活的变化中感觉到如:从永久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铃摩托车、北京吉普车、东风货车到奥迪A6轿车等。从书信、电报、电话、可视电话、移动电话、E-mail、网上互动等,还有其他许多变化因人而异,各自有不同的体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理性思考与生存竞争,会使他们对艺术的需求会更加的强烈,追寻艺术,回归自然,使之能得到片刻的安宁与享受。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也改变着我们的艺术取向,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介入使艺术的概念、本质等问题受到严重挑战,今日的真理到了明天也许就会变成陈腐的信条。那么艺术是什么,现代艺术向何处发展呢?当代艺术与地域美术的关系如何?我分三个部分来谈:

艺术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说艺术的概念,是一种含混而普通的概念,然而,当我们直接面对一些事物时,概念就会变得很困难,例如,我们能对某一具体的事物--床下定义吗?从哲学方面看是很麻烦的事,床的意义只是对人而言的,站在动物或其它生物的角度就不一定了,它看到的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概念。所以这都是人为赋予它的意义。而人又通过媒体主宰着这些符号,使用并强制推广。艺术的定义也是如此,这是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简单的说在众多的物品中,我们认定某些物是艺术品,然后根据这些它的特点来为艺术下定义。于是,人们就会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凭什么。摒除艺术品认定方面的任何主观性,那么,我们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作为定义者的我没有权利说某物是不是艺术品,那么,谁有这个权利?在艺术史上这种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种新艺术流派出现之时,都被人们说成不是艺术。抽象派、立体派、表现派等等,都有过这样的待遇。但是,当我们说某物不是艺术时,我们是说它根本不是艺术品,而是日常实用物品,还是说它的艺术水平不高。用更直接的话说,坏的艺术还是不是艺术?这就带来新的挑战。仅仅用古老的审美经验和提供享受来定义艺术是不够的。艺术可以不提供美的享受,而提供美的享受也可以不是艺术。那么,艺术的定义是什么呢?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家,以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的形状;现在的一些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用于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不相同,只是我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ART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做艺术倒也无妨。” 于是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艺术品。所谓的艺术,其时是一个多种多样东西的复合体。即使在严格意义上的艺术,也至少具有三个部分:传统艺术、先锋艺术和大众艺术。

传统艺术的身份,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不是根据定义来判定这种艺术是艺术,而是根据传统艺术作品、创作、欣赏的实践,这是以传统艺术的体制状况为根据来确定艺术的定义。先锋艺术的情况则不同。它们试图破坏现成艺术体制,但它的存在却正是以试图破坏现成艺术体制与博物馆的对立而又随时可能被博物馆收容的关系为条件,先锋艺术具有反传统的姿态。而今天的后先锋艺术则对于传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大众艺术则构成了一种新的反传统的力量,他们的存在与传统的机制无关,它们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生产而被消费,这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的艺术活动。但是,它的艺术身份同样被质疑。问题在于,他们并不借助于这种艺术的身份而得以流传,它的存在也不借助于与某种艺术体制的张力关系。只是在艺术家试图改造这种艺术时,才突然被发现。(1)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着矛盾的发展过程,它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在全球化大潮打破区域旧生活文化模式的关防后,很多闭锁型、后殖民型的区域,必须以“大跃进”的方式,从“前现代”跃进到“后现代”,全球化现象对地域性艺术生产的最大影响是,重商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出现。西方的后资本主义与其相对方位的后殖民主义,都是基本站在反对经济利益干预文化生产的立场之上,希望能以学理的力量抵制消费性文化快速扩散的现象。

中国是一个正在努力挣脱衰老的农业文明的国家,虽然目前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文化,然而中国仍然有文化优势,关键在于民族文化优势如何不断改革、开放,使民族文化主题尽可能得以真正的显扬。艺术本身是超越国界、语言、性别的,当下的中国艺术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全球化与地域化的相互碰撞。全球化是指地球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不同形式的交往、碰撞,互相影响、渗透、融通,从而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部分达到统一。所谓“地域性”,即指艺术作品应具有的民族文化本土特征和艺术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特点。以往,我们只承认有限范围和有限程度的全球化,例如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里的全球化,而拒绝艺术和美学领域里的全球化,认为在这些领域只能是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只能保持民族、地域、流派、个人的独特性,很难甚至不可能形成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因而不存在全球化的问题。而现在,由于越来越频繁的接触到类似于李光耀转向和活佛拍电影的现象,文学艺术全球化有其特殊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理解为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全人类共享;是价值共识,而不是排斥个性、多样性、多元性。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是文学艺术全球化的基础和核心。但不管文学艺术的这种全球化性质多么特殊,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全球化的方向恐怕是难以改变的。这些马克思早就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经济领域、物质生产(物质文化)的全球化时,跟着必然也推及精神生产(精神文化)的。当然,他们在这里所说的“文学”包括了科学、艺术、哲学等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文化并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民族性、区域性鸿沟。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建构适应艺术多元发展的现实,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艺术的全球化正如马克思所论及的民族的局限与片面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多民族的地方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也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当今的中国艺术状态不正是西方艺术入侵与地域美术的反击所形成的全新态势。艺术中视角图像创造早已不是美术的专利,绘画的图像已被更宜传播的摄影、电影、影视艺术、数码艺术等多媒体技术所创造的形象所取代。大众传媒正改变着我们的艺术消费与价值取向。传统的京剧、皮影等艺术形式逐渐消失和成为特保对象,而大众对图像的识别方式无需要以绘画为唯一基础反道是绘画要适应大众的欣赏习惯与兴趣。这样左右艺术方向的在很大成分上是大众消费倾向、趣味与行动。所谓的精英艺术家、批评家也不得不关注社会、大众消费的发展。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向,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所谓的当代艺术就是当代正在发生的艺术,是当代人的一种创作状态,从艺术家的题材上看有四方面:(1)表现历史经验和个人的记忆,艺术家或者与历史对话,或者解构历史权威;(2)年轻画家开始摒弃宏大叙事和象征手法,对片段琐碎的"无意义"的都市生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一些艺术家采用表演的方式更直接的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与公众直接发生关系;(3)传统景观与生活方式的消失,出现了一批以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自我的作品,对个性迫切的追求;(4)探索自我身份,拓展视觉语汇,使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形式成为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部分,并把对国际艺术趋向的了解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关注结合起来,弥合东、西艺术之间的二元概念。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中国 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