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名家访谈谈书法
2017-01-14 来源:滨海网 作者:金鉴才
文章分享至:
1.“用笔有什么讲究”不是一个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能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只能用动手实践来回答的问题。说得越多越具体,往往离用笔的实际越远。怎么掌握好正确的用笔?一是仔细看古代法书名家墨迹,二是看老师的正确示范,三是自己不断的探索实践。

        2.执笔不要太紧、太高。执的太高,气力都用在肩膀上了,腕底反而没有什么力。我初学时侯也有这个毛病,因为强调悬腕,所以执的太高,养成了习惯,到现在还很难改过来。

        3.临帖开始不要太快,太快了就往往只注意到大概的间架结构,不容易仔细观察用笔微妙处。而用笔的奥妙,正在大多数人可能忽略的那些细微之处,所以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就有“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的话。说穿了,外行与内行,书法家和一般人写毛笔字,其中的区别,就在这一点点上。

       4.唱歌水平高的人.能做到声音不高,而传的很远。以前的人唱戏没有音响设备全凭功夫,使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能听的清,同时坐在前排的人也不觉得刺耳。这里不是凭嗓子高,而是凭技巧,这才叫内行。字写的大,讲究所谓视觉冲击力,这不是书法上的行话,内行人不讲这个。

         书法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好比一支球队,只传授技法的教练往往是低层次的,素质教育远高于技法教育。学书法要避免最后落得只会写字,那叫写字匠。温州的方介堪先生弟子很多,而林剑丹、张如元先生之所以成果最大,就是因为学了方先生的精神品格。

         5.很多人学徐文长,只是学他的风格,其实一个书法家的独特风格,是他一生中多方面的经历和特殊感受催成的,其他人无法学,也不可能学得的。你没有徐文长那种艰难潦倒的经历和感受,坐在大厦之中,开着空调,喝着牛奶咖啡,哼着流行歌曲,你怎么会变成徐文长?怎么会出来个徐文长风格呢?1961年,我有一天拿了自己的中国画习作向潘天寿先生请教,潘先生就告诫我:“吴昌硕、齐白石的画不能学,我的画也不能学,因为我们这些画风格太明显,你们一学就学到风格上去了,而风格是要自己体会出来的,别人学不来的。学就应该学基本功,学中国画的基本功,我认为还是芥子园最好,我就是从芥子园出来的。”这话对我启发很大。

        6.潘天寿先生常常对中国画系的师生讲:一个中国画家应该要做到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那我们书法家呢?

        7.黄宾虹、潘天寿都不能算“海派”,因为他们与以卖画为生、以迎合小市民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海派”绘画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吴昌硕虽然有向任伯年学画的故事,但一下笔就大异其趣,因为在这之前他的诗文,书法、篆刻都已修养很深,他虽然可以算“海派”,但从艺术上说,是他影响了“海派”,而不是“海派”影响了他。

        8.学书要善于动脑筋。我看许多人写字,写一张,丢一张,自己不好好检查一下,动不动就拿给我看,问我写得怎么样。所以我总是反问他一句: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就是让他自己先动动脑筋。在临帖过程中,我是二线的老师,一线的老师是字帖,你应该先问一线的老师,对照原帖,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再反复写,反复对比,实在写不出,再来问我这个二线的老师,这样你的体会才会深刻。多问几个为什么,脑子动多了才能灵活,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独到见解。

        9.其实作笔记非常重要。我个人体会,只有在作笔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老师讲课的高度和深度。有时听去很生动的演讲,如果作起笔记来反而觉得没什么好记的;而有时听去很枯燥的讲演,里面倒是有很多精彩深刻的学术内容,不作笔记的话往往就失去了。现在人喜欢依赖现代设备,觉得录音比作笔记省事,但我敢保证,只要你是为了省事,即使录了音你也不会去再收听的。我希望大家作笔记。

         10.“永字八法”,不如说“永字八势”更确切,虽然说八势也不完全准确。中国的文学艺术传统,强调人的生命的意会和感受,不主张下定义,不主张建立统一标准,更不能搞量化。量化的书法都是假的。

         11.中国书画(包括中国的戏剧甚至中医)的技法,都是活的、有生命的,不是僵死的,它的内蕴非常丰富,所以能百看不厌。怎么掌握它呢?只有多临古人经典名帖,特别是要多看墨迹,最好是看原作,所以前人有“得古人真迹数行,便可名世”的话。只有从那里面得出的体会,才是最靠得住的。读帖一定要仔细,宁可少临,不可不细看。

          12.中锋不能下机械化的定义。清代人对中锋的讲法大多不对。简单点讲,中锋就是不走极端,凡是锋在笔画内同时不偏向极端的用笔,都属于中锋。

         13.笔法包括执笔、用笔、运笔三个内容,执笔和运笔虽有个别书法家例外,但基本上是一致的,用笔是历来所有书法家都一样的,不能有例外,例外的就不能算是书法,所以赵松雪有“用笔千古不易”的讲法。笔势是每个书法家用笔中的个性化习惯,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内容,每个书法家都不会完全相同(笔迹学恐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笔意是不同环境、心情而引起的书法特征,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情绪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14.灵活的理解书论,不要思想僵化,不要对号入座,不要把它们当作具体的技法指导,否则不如不读。明代以后的书论讲得太具体了,往往中听不中用,可以少读甚至不读。

           15.临帖时须有敬畏之心,《礼记》里说“俨若思”,朱熹说“敛身正座”,都是强调这种精神气质。要理顺你与帖的关系,充分尊重这位一线的老师,究竟是谁改造谁?我看有的朋友不是他在临帖,而是帖在临他。宾主关系不能搞错,临帖时帖为主,我为宾,我就得尊重主人家的规矩。自己一没有资本,二没有技术,不好好打工,反而摆出一付老板派头,这种心态要不得。

           16.陆维钊先生那时侯上课十分严格,铃声响了以后学生还没进教室,就关出门外。

           17.一个人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某种意义上说,困难挫折是造就一个人才的重要前提。现在好多人在讲快乐的学习,实际上是在那里搞快乐的不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的学习?《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说颜回“一簟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有位朋友叫卢坤峰,当时是美院最穷的大学生,我是附中最穷的学生,我们整整四年没吃过一个糕饼,年年发月饼票,但不知道月饼什么味道,后来下了很大决心,向同学借了五毛钱,买了五个月饼,两个人开心得绕西湖跑了一圈半,最后到孤山的放鹤亭才分着吃,那是我们记忆里最好吃的月饼。

           18.1964年春,我已在杭州生活了五年多,因为阑尾炎开刀住医院,浙大的一位同学来看我,带来一把香蕉,在床头放了三天,我不敢吃,因为从来没吃过,也没注意人家吃,我怕闹笑话,只好讲我不能吃香蕉,吃了会过敏,就全给同病房的人吃了,一看他们吃,才知道原来那么简单,真后悔没给自己留一个。实在不是不能吃,而是不知道怎么吃。

          19.好的东西只有静下心来仔细看、耐心看,才能看懂。历史上得到一致肯定的名家名作,都是经过再三筛选和考验的,给它们作结论的也都是眼光很高的人,不能轻视,也不要动不动就“我认为”,“我认为”是要有资格的,我们这些人还只刚入门,有的甚至还未入门,凭什么去“我认为”呢?一时看不懂是正常的,千万不要还未看懂就在门外大叫大嚷,那样做不文明,特别是学专业的学生不能这样,这才叫做专业。

         20.你们要看我写字时怎么用笔,每个点画是怎么写出来的,不要只看写成的字。写好以后的字是静止的,而我写的过程是动态的。也就是说你们要留心的是“其所以然”,不要只知其然。

          21.读帖是关键。仔细读过才能把笔法了然于心,不要只顾埋头写字。真看懂了,即使写得不像也无妨,如果看不懂,不理解,就算写像了也是徒劳无益的。

           22.点画之间的映带(牵丝)是偶然形成的,不必死死摹仿。要分清帖中用笔上必然的结果和偶然的效果,也就是要善于区别现象和本质。主要是学到正确的方法,不要太注重形迹,否则容易拘谨。

           23.文征明用笔有俊爽之气,一篇神行,但少涩逆之势,因此略显单薄;晚年取山谷以自救,反形成习气。

           24.点画内的提按使转很有讲究,操之在手,运之在心,全凭功到,急不得。这个功夫做好了,点画自然圆劲,否则就扁薄,所以米芾说“若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25.怎样面对临帖,取什么心态,这点至关重要。

           26.学书法心必须要静,现代人心态不易到静,不是说几个人,而是绝大多数人都很难静得下心来,有客观原因,但关键是主观上的因素。

        27.我给你们看我写的东西(《孔子庙堂》的通临、《天际乌云帖》等苏帖、赵《闲居赋》、《淳化阁帖》二王部分通临、《祭侄文稿》和王铎草书的摹本)主要让你们体会我临写时的状态。我写《孔子庙堂》四十年没感觉,只是今年(2004)春节才有感觉,所以我就一口气写完了这两千多字。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我在学生时代整整用了一个星期才摹成的。我现在还能从晚上六点吃完饭写小楷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连续12个小时,越写越有兴趣,越写越工整,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比平时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还大得多。

          28.磨墨其实就是磨人。张宗祥先生84岁还坚持自己磨墨,他还跟我讲过磨墨的四大好处:一是训练意志培养毅力;二是通过磨墨把心静下来;三是一边磨墨一边可以看书或思考,并不浪费时间;四是能在动笔前先活动一下手腕。我体会主要的一点是对处于浮躁现代生活环境下的我们这些人,确实有清心静虑的作用。

        29.现代人也不可能完全静,有些活动也有必要参加。但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段要静得下来。古人颜真卿还带兵打仗呢。

         30.上学期我讲的用笔的方法并不要求你们几天就能掌握,只要听懂了,坚持住,在实践中慢慢体会,肯定会达到的。

         31.写字姿势要正确,两脚放平,双肩放松,执笔欲紧不欲死,这样,全身的力才能提得起,送得到笔尖上。从脚底到笔尖,哪一个关节发生紧张,气就会结塞,这个道理,可能同打太极拳类似。

        32.看古代经典要学会品味作品的文化内涵,体会才更深。

        33.书法是艺术,而书写本身没有什么太多艺术讲究,关键书法家本身的文化涵养高不高,才决定了作品的内在价值。不要把书写形式搞复杂化了。

       34.我认为学诗先要多读多背,先找到感觉,不要刚开始就弄格律。有的人作的诗比读的还多,即使平仄格律调对了,还是不像诗。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书法家 毛笔字 金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