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斯利用大白兔糖纸做成的作品《中国兔子糖》。
观众在展览现场观赏博伊斯的作品。
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约瑟夫·博伊斯从未像今天这般距离中国如此之近。刚刚过去的周末,这位艺术大师的近400件作品首次大批量来到中国,亮相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接受那些对他满怀景仰的文艺青年的膜拜,或是观众们好奇的探秘。此次展览将展至11月15日。
此次展览名为“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曾有人说,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很难说有谁真的没有受到博伊斯的影响。可对于公众来说,博伊斯似乎还是太陌生。“我敢说,十有八九的参观者进入展厅后会问,这是什么?这就是博伊斯吗?说得那么神,完全看不懂,为什么会是这些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春辰这样说。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博伊斯的近400件作品,涵盖了7组影像、7件组合型装置,以及大量留有博伊斯亲笔签名的照片、明信片、报纸和海报。可是不少观众走进展馆,竟然没法找出一件像样的艺术品。比如摆在现场的7个玻璃柜子,据说都是由博伊斯亲手制成,可摆在里面的都是他自己的日常用品,唱片、毡帽,或是记事本,仅此而已。
仔细浏览,博伊斯的很多作品看上去就是不起眼儿的小纸片。一张登载了有关他的新闻的报纸,被他撕出一个窟窿,再署上名字,就成了他的作品。还有一张德国马克纸币上,同样留有他亲笔写下的一小段文字。另外,一些记载了他多年参与各项活动的海报,也都附着他的亲笔签名,成为了供观众瞻仰的艺术品。
最让中国观众感到亲切的,当属一幅名为《中国兔子糖》的作品,画面上竟然是大家最熟悉的大白兔奶糖的糖纸图案。原来,喜欢兔子的博伊斯于1979年利用大白兔奶糖的糖纸,做成了这个纸上彩色丝印版画作品。他前后共印制了90张,每张上面都有他的亲笔签名和编号。一生从未到过中国的博伊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和中国发生了联系。
“这些东西几乎都不像艺术品,却传递着他想表达的观点。”王春辰以博伊斯的代表作《油脂椅子》为例,这个作品不过是在椅子上摆放了一块油脂,那些油脂会随着温度的变化消融或凝固,但王春辰认为,“油脂被博伊斯赋予死亡与再生的意义,也有温暖的可能性。”不过,受运输、储藏等条件的限制,类似这样的作品此次没能来京展出。
博伊斯擅长行为艺术,他最为人们称道的行为艺术作品《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此次则以扩放记录照片的形式呈现给中国观众。1982年,博伊斯在德国城市卡塞尔栽下第一株橡树和一块玄武岩石碑,此后,世界各地的人们竞相前往如法炮制。这批展品的原拥有者、德国藏家马歇尔·博格说:“如今那些橡树都还健在,它们不单单再是视觉景观,而是已经成为城市净化空气、环保的象征。”
“今天一些人把行为艺术极度庸俗化了,大都与血腥、裸体相关。为了以示区别,我们更愿意称博伊斯的作品为‘行动艺术’。”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这样评价博伊斯的艺术,“事实上,他的确以自己的实践,影响了当时和今天人们的观念和行动。”而这或许是这位艺术大师留给后辈们最为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关新闻
博伊斯作品将永留中国
尽管博伊斯在当代艺术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但中国观众此前却很难有机会一睹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真迹。直到去年的上海双年展,才有他的几张丝网印制品来到中国展览。此次在央美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总算弥补了这一遗憾。
其实,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展览日程表上,博伊斯的展览原本被安排在去年11月。据本次展览的展览统筹王春辰介绍,早在2011年,央美就已经与博伊斯这批作品的德国藏家马歇尔·博格达成来中国办展的意向,可就在双方开始商谈具体事宜的时候,对方临时提出,要把这批藏品先转让给中国买家再展出,以便使其永久地留在中国。
无奈,去年国内艺术市场行情走低,交易无法达成,这个美好的想法一度落空,原定的展览计划也险些成为泡影。直到今年,坐落在上海的昊美术馆出面整体收购这批藏品,展览计划才再度浮出水面。几天前,这批作品全部落户上海,随后又马不停蹄赶到北京,最终成就了这次展览。
沃霍尔来京“对话”博伊斯
继博伊斯展览亮相中央美院美术馆后,另一位欧美当代艺术大师、波普艺术领袖人物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也将于本月29日前来汇合。两位伟大艺术家“相遇”北京,将为国内观众提供一次难得的当代艺术顶级体验。
博伊斯和沃霍尔是同龄人,两人的艺术观念颇有些相似之处。出生于1921年的博伊斯最有名的口号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而出生于1928年的沃霍尔也有一句存世名言:“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沃霍尔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摇滚乐作曲者。央美美术馆此次展览将跨越沃霍尔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艺术生涯,共展出绘画、摄影、丝网版画、素描以及雕塑等各类作品百余组,包括其最著名的《金宝汤罐》、《玛丽莲·梦露》等代表作。有趣的是,此次展出还有几件由沃霍尔拍摄博伊斯的影像,两位故去的大师将借助艺术的力量就此展开“对话”。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