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竟然如此流行,实在值得反思
【吾艺网9月10日讯】“宽嘴大黄鸭到北京变成了尖嘴?”9月6日,大黄鸭在园博园首秀时,游客发现北京大黄鸭鸭嘴与此前在香港展出的不一样。大黄鸭版权引进方表示,大黄鸭首日展示效果不佳,受天气影响充气不足及制作工艺瑕疵等原因,宽嘴变成“尖嘴”,已连夜进行了修复。看到这一新闻,有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如果说宽嘴变成尖嘴,是一种低级错误,那么“举国尽是大黄鸭”,何尝不是一种低级流行?
这只大黄鸭,也就是比很多孩子都玩过“浴盆玩具小黄鸭”大了点。据说设计者霍夫曼的大黄鸭,灵感就来自“中国制造”:上万黄色橡皮鸭,从中国运往美国的货轮上滑落漂浮于海面。只叹当初的“浴盆玩具小黄鸭”,竟然没有版权意识,没有申请设计专利。
“大黄鸭”在国内出名,不能不提一个误会。2013年五月,在香港展出的“大黄鸭”因泄气倒下。有微博称,“大黄鸭爆掉,是内地旅行团游客扔烟蒂所致”。这个事情很符合一些人的“道德想象”,虽然展出方表示“这完全是谣言”,但也丝毫没有影响这只“大黄鸭”红起来。随后,国内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大黄鸭”。而当霍夫曼本人还没有提出侵权质疑时,国内舆论掀起了一股侵权指责,紧跟其后,所谓正版的“大黄鸭”,开始被以引进到各地。
“大黄鸭”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没有多少审美价值,且其缩微版本早就大量出现,竟然还能在中国“集万千宠爱”,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山寨大黄鸭是一种跟风,正版大黄鸭何尝不是一种跟风?不客气地讲,这是一种消费跟风主义,也是一种消费低智主义。
“大黄鸭”可以有,但不该这么多。如果不是那个发生在香港的“道德谣言”,“大黄鸭”还会这么红吗?这种消费上的跟风主义,根源在于文化上的跟风主义,同样体现出创新精神的贫瘠。在大谈创新的当下,“大黄鸭”竟然如此流行,实在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