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称呼刘小东是“天才”,说他是自己认识的所有画家中画现实主义题材最棒的。有人给了刘小东“中国现实主义第一人”的称号,但他本人却对这样“最”字头的封号兴趣索然。
“我不是现实主义。艺术不应该被框起来,你无法预料我明天会走什么风格。”
如此反对“被标签”的刘小东却不是想象中的“特立独行”者。媒体人叶三曾说:“他是很典型的艺术家,但不会做出格的事,他很得体。”被描述为“得体”的刘小东对此也有自己的解释,与抗辩“现实主义”的理由相似。
在他看来,社会盛行的艺术家就要调皮捣蛋、反潮流的观念,纯粹就是一种误读。“我对艺术家不这么理解,所以我就用我的行动证明我就是一个正常的人,拎着包上班的人,我不会沿着你们认为的艺术家的方向去把我自己反常态。”
抱着如此“反常态”的想法,艺术家刘小东反而呈现了一种普通人的“常态”。而这种“常态”的气质也有迹可循,刘小东最初走向艺术道路,就是本着生存的目的。
“就是民间的想法,要有一门手艺。那个年代,你没有手艺,就要上山下乡,或者进工厂当工人,上大学的机会,对小城镇来说,很小。” 1990年,他在美院附中任教,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
“但真想看看,于是就有了一个冲动,就是要办展览。”父亲帮他借了5000元钱,在美院的美术馆里办了当时青年画家群体中的第一场个人画展。一夜间刘小东就出名了,他被看做当代青年画家的代表。
“名”往往是和“利”联系在一起的。刘小东的作品受到市场狂热追捧,2008年油画《温床NO.1》拍卖出了57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据其官方网站统计,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作品共有11幅。
投资电影《三峡好人》的刘小东喜欢用电影的角度看自己的画。“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可是你的事业就这么窄,就会很矛盾。这时候拍电影很合适,它就等于全方位都能交代。”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