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陈子善:画为心声 艺术贵在独创
2017-01-15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今年5月,在上海图书馆,我有幸先行观赏林世荣兄捐赠的版画作品,当时的感受,可用八个字形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记不起具体什么时候结识世荣兄了,应该是在1980年代中期。我认识的第一位版画家是已故的杨可扬先生,他是中国版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后来就逐渐与一些上海中青年版画家有所往来,而保持友谊最为长久和密切的就数世荣兄了,虽然我们一年未必见上一次面。每年春节,我总会收到世荣兄设计别致的版画贺年卡。

世荣兄痴迷版画,完全沉浸在他的版画世界中,而我则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隔行如隔山”,好像难以交会。但是,鲁迅先生1930年代提倡新兴版画,对推动中国现代版画的普及和发展不遗余力。因此,研究鲁迅的我爱屋及乌,对中国现当代版画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版画是美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因可在不同质材的版面上刻画,并直接印出多份原作,又被称为“复数艺术”。我的版画知识原来少得可怜,后来才慢慢知道其中的学问大得很。什么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什么木版、麻胶版、铜版和石版,等等。而被誉为“纸上宝石”的藏书票作为版画的衍生产物,也即特殊品种,近年来更是广受关注。

世荣兄自小喜欢涂抹,1964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起初从事织造图案设计,1970年开始对木刻版画入迷,从此把版画创作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收在本书中的他最早的一部分版画作品就诞生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版画是刻成的”,世荣兄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悟出木刻版画最讲究“刀法”、“刀味”,以致他这些作品“刀法”细腻,“刀味”十足,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的城市生活。

然而,世荣兄继续探索,另辟蹊径,寻求版画创作的新突破。对此,他自己有过真切的回忆:“以前,我曾在工厂见过丝网漏版印制花绸布,十分美丽,都从未想过以此方法制作版画。80年代中期,听到国外用丝网漏版复制艺术品,顿生触动。我以手中熟谙的技艺制作版画,于是有了我的丝网版画。”这一“触动”,实在是非同小可。1984年,世荣兄建立了自己的丝网版画工作室。

毫无疑问,转向丝网版画创作是世荣兄艺术追求的一次重大选择。近二十年来,他就一直在丝网版画创作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行。我为世荣兄感到庆幸,因为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特别是他致力于将自然肌理(纹理)植入版画,“多方尝试,梳理组合”,反复实践,不断改进,使之产生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崭新的艺术效果,收入《林世荣版画集》的大部分丝网版画作品就是一个明证。

画为心声。我读世荣兄的丝网版画作品,无论大幅还是小品,均有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从中可以读出世荣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拥抱。他丝网版画中的江南水乡、云南服饰,静夜的月色、古雅的民居……无不那么安宁、悠远、纯朴、美好,引人陶醉,引人沉思。尽管画面上往往空无一人,但透过那些意境深远的画面,透过画面上的点、线、面、光、影和各种色彩及空间,我分明看到了世荣兄这位大写的对艺术执著的作者,看到了世荣兄用自己擅长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世荣兄对藏书票也情有所钟。他是1980年代以来上海中青年版画家中对制作版画藏书票产生兴趣并倾力实践者之一。我就藏有他赠送的19871988年间为杜宣、峻青、树棻等上海作家设计的藏书票,他为包括王元化在内的许许多多上海著名学者、作家和编辑都设计了构思精巧、各呈异彩的藏书票,还应我之请,为冰心、小思(卢玮銮)、董桥等海内外著名作家设计了令他们喜爱的藏书票。方寸之间见匠心。

艺术贵在独创,应该说,世荣兄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做到了。我孤陋寡闻,对中国当代版画的发展趋势不甚了然,但我想版画界从事丝网版画创作的显然不止世荣兄一人,但若说世荣兄是丝网版画的先行者和卓有成就者,应该不会有疑义吧。他的作品多次在海内外参展并获奖,《上海文化艺术志》就有所记载。然而,世荣兄为人谦和、低调,不浮躁,不张扬,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在自己的艺术领域里埋头耕耘,这样的艺术家现在已不多见了。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陈子善 鲁迅 画为心声 丝网版画 新兴版画 林世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