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王青芳先生不会被忘记——记王青芳与徐悲鸿二三事2
2017-01-14 来源: 作者:
文章分享至:

王青芳对徐悲鸿来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深感欣幸,他在《所望于徐悲鸿先生者》一文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的学识、艺术、声望、阅历,早已名闻海外,众望所归,这一颗灿烂的巨星,再来领导北方的艺界,相信必能游刃有余,对艺术前途有光明的新发展。”

 1947年3月25日美术节。北平艺术界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庆祝大会,何思源市长及社会局温局长以茶招待,到有李苦禅、王青芳等百余人。徐悲鸿任大会主席,并致辞重申他的现实主义主张。同日,北平艺专师生画展在稷园中山堂举办,展出师生作品西画、国画、木刻、图案、雕塑、瓷器等二百八十余件。王青芳中国画《各得其所》(游鱼)《古貌依然》、《喜得避秦》、《雪白山河露血痕》、《日落无一饱》、《奔波江湖》、《舞腰画眉为谁忙》、《八德满胸》、《孤高何为》、《留得风水》等十幅参展。徐悲鸿在观看了展览后撰文《国立北平艺专美展评议》,称赞“王青芳先生之游鳞可与亚尘抗席。”亚尘者,素有“金鱼王”美誉之上海画家汪亚尘也。“汪亚尘擅长写鱼,写金鱼尤其无古人,其游泳动荡俯仰宛转之态,曲尽变化之妙,而其前后布置之疏密得宜,五色纷纭间合之巧,益以显明隐约之水藻,全体亲切曼妙之和,使人对之忘尽。”徐悲鸿如是说。而能不分伯仲,与其抗席,则王青芳画鱼水平之高,已是公论。实则,王氏所绘之鱼,早在1930年代中期已得盛誉,作品频频参加全国与专题性重要展览,刊登在报刊图集之中:

 1936年10月间,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五届展览会上,王青芳的游鱼之作已经入展,时评:“画鱼青芳本不习作,乘兴偶一为之,亦自奇妙,活泼泼地,观之如听庄子惠子濠梁对话,而能悟及天机也。题诗为:与世无争乐趣多,浮沉任意逐清波,莫忘团结争食斗,旁有渔人张网罗!忧国之心,溢于言表。”此幅作品还参加了1937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1948年6月15日22日,北平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等三团体联合美展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和这三个团体在艺术见解上相对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亦于是日起,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第二十六次展览,周肇祥主持,张大千、于非厂、汪慎生、徐石雪等四百余件精品参加展出。展前,徐悲鸿在《介绍几位作家和作品》一文,再次评价“王青芳这度多产,淹没其长,其游鱼实有独到之处,故陈其多幅,亦披沙沥金之意。”这样的鼓励,或许成为王青芳晚年转变绘画题材为以画鱼为主的直接动因。他在写给侄子王同的信中就提及:“近只练习画鱼,社会人仕,多爱之,况于全国美展展出刊出,出国展览,亦多选此。因马总出不了徐悲鸿先生巢臼。”

 1948年9月2日,徐悲鸿联合平市艺术家筹办的观光社画廊正式开幕,地址设在煤渣胡同观光社后院。它的创立宗旨:搜集中国当代名画,公开陈列,以备中外观光人士欣赏选购。所谓“画廊”,其实就是三间敞厅,门上悬着一块小小的横匾:观光社画廊,徐悲鸿的手笔。厅里挂着大小五六十幅国画,按作者来分: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王青芳、李可染、宗其香、李桦、吴幻荪等二十余人;按作品来说:有写意,工笔、素描、设色、山水、人物、花鸟之分。徐悲鸿的作品有《立马》、《鸡》、《鹅》等数幅,王青芳的作品有《鱼》等。

 1953年9月16-10月1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国画展览会开幕,展出全国200余位国画家的作品254件。王青芳《鲇》入选展览。

 1956年《新观察》17期刊登王青芳《金鱼》,该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印绘画联合展

 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徐悲鸿远在法国,二人没有相见。1938年秋,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带上一批作品自重庆赴香港,并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举办画展,辗转达一年之久,终于在1939年的冬季抵达印度。这年12月,他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了中国近代画展。1940年1月间,徐悲鸿多次为泰戈尔画像,有一幅至今仍挂在泰戈尔故居的墙上。2月17日,圣雄甘地到国际大学,徐悲鸿在欢迎会上为甘地画速写像两幅,并经泰戈尔介绍会见了甘地先生。同月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览会。这一年,他除在印度创作了《愚公移山》等不少代表性作品外,还结识了许多印度朋友。他曾与印度大画家阿邦宁•泰戈尔一起谈论艺术,欣赏绘画,有着深情厚谊;与当时国际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印度著名画家南达拉尔•鲍斯也有很深交往,二人曾合作将泰戈尔的绘画作品精心加以检选,得精品300余幅,最精者70余幅,拟由国际大学出版,泰戈尔对此深表首肯。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尼赫鲁对华访问时,就写出一份《增进中印接触的备忘录》,提出发展关系的七条建议。国民政府亦提出《中印合作措施纲要》:交换教授讲学;交换留学生;交换出版物;交换新闻;互派调查、访问和旅游团等。这些以后都得以落实。

 1943年,中印两国政府决定互派留学生。1947年印度临时政府派遣1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语言、艺术、史地、哲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此格外重视,布置相关院校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班级来接待这些留学生。这在同年徐悲鸿致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信中有所反映:

 适之先生惠鉴:

 十月一日来示奉悉,承约参加印度学生辅导委员会,自当应命。不过鸿以体弱多病,不能随时到会,在成立会时当可出席一次,特先陈明,尚祈见谅。又印度学生Chowdhuri 等曾到敝校接洽,并早奉教部训令,当即开研究班一班,如该三印籍学生一面在贵校学习中文,一面来敝校补习绘画基础,则彼等将来学习更较便利也,不识尊意以为何如?专此即叩道安

 徐悲鸿顿首  十、六

 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印度青年艺术家,都具有相当成熟的印度绘画基础。他们抱着要发展印度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这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学习和研究别一种绘画技巧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批判和借鉴,为自己的创作汲取营养。进入国立艺专后,因为随班听课不方便,徐悲鸿就指派王青芳先生做他们的指导教师。在校学习之余,他们还拜访了北平的一些名画家,如李苦禅、黄均、蒋兆和等。在徐悲鸿、王青芳、启功和其他几位画家的协助之下,他们对中国画的布局、造型和笔墨等等特点,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通过写生和临摹相结合的练习,很快地掌握了水墨画基本技法。同时作了很多构图练习,这些构图的题材内容是印度的,表现方法则采用了中国的白描和水墨渲染,这种尝试以Y•K•苏克拉做得最多。

 1948年6月4日,在北京大学孑民纪念堂举行了中印绘画联合展茶会,也就是绘画展览的预展。故都文化界冯友兰、周炳琳、李书华、徐悲鸿、黎锦熙、杨振声、沈从文、叶浅予、季羡林、邵循正、王青芳、唐兰、朱光潜、陈梦家、泰无量、师觉月等中外人士八十余人出席。校长胡适主持并致词,介绍苏可拉、周德立两位美术家,并对徐悲鸿、王青芳的教导表示感谢。徐悲鸿发言讲述中印文化关系。演讲完毕,众人随即参观苏可拉、周德立二人作品,徐悲鸿、叶浅予留印作品也同时参加展出。叶浅予曾于1943年夏,应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邀请,以战地记者名义,前往印度兰伽中美训练营,并游览佛国,访问过寂乡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在幽雅肃穆极富诗意的环境中,接触到印度的美妙舞蹈,并产生出浓厚兴趣,画有大量舞蹈形象和印度风光写生。展览前后,北平的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如《平明日报》刊登胡冰特写《印度风吹到北大,中印联合画展先睹记》,详尽介绍举办画展经过及其创作成绩。参观过后,大部分与会者在孑民堂前合影留念,成就一段中印文化交流佳话。

 笔者参观了正在北京沙滩红楼内展出的为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举行之“胡适文物图片展”,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台北胡适纪念馆联合主办。那幅孑民堂前会众合影也在展出中,图像下侧的注释文字为:

 

1948年6月,胡适与出席泰戈尔画展的来宾在孑民纪念堂前留影。前排左起:1季羡林、2黎锦熙、3朱光潜、8胡适、9徐悲鸿;二排左起:3饶毓泰、4为邓懿、7郑天挺、8冯友兰、9廖静文;三排左5等广铭。

 这里的拍摄日期注得较为谨慎,不似有些出版物、网络公布中所注为1948年6月15日,那根本就是错误的:此次画展的正式展出时间只有5、6两日。据印度画家的导师王青芳告记者:他们的作品下礼拜二(八日)起,将移到前门箭楼公开展览一周,展出作品比这次还要多些。这样推算,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15日这天合影于孑民纪念堂的。

 笔者在照片中还辨识出几位熟悉的面孔:前排左6:王青芳,既是本文的主人翁之一,依然是仰首远眺的习惯性姿态;居中的位置,也能点明活动与人物关系。紧邻的那位印度青年,该不会就是印度画家苏克拉吧?左10:叶浅予,画展的参与者之一,此时为国立艺专绘画系主任。他的右侧是否为另一位画家周德立?有待考察。

芒砀山人岂能忘

 1953年徐悲鸿病逝;三年之后,王青芳病逝北京。身后萧条,墓木已拱,近年方得重加修葺。有关他的生平介绍和从事美术活动情况,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陆续见诸报刊和专著之中。北京画院编《20世纪北京中国画》一书,已于2007年1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煌煌50万言,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景象,第一次使丰富复杂的北京绘画发展的历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辟有专节对王青芳的美术活动及艺术成就给予客观评价。在王青芳先生110年诞辰前夕,王同、沈宁、任之恭主编《王青芳》纪念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该书的编校存在不足,但首次将王青芳生平资料、艺术活动及创作、研究纪念文章融于一集,为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徐州市美术馆落成后,该馆负责人朱天杰出于对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朱丹、朱德群等八位徐州籍艺术前辈深切缅怀与真诚景仰,倾其全心,用近一年时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这八位艺术家的有关文字与图片资料,从美术史的角度为他们举办了一个“近、现代徐州与中国美术文献展”,王青芳的生平事迹及作品也得到相应展示。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王青芳的作品也频频亮相拍卖会中,成交价格呈现逐渐高升趋势。

 杨先让教授的文章中提到:“2007年美国休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奎斯汀女士请我看一本西方人收藏19-20世纪间中国画家作品画册《NEW SONGS ON ANCIENTTUNES)),她希望我帮助选其中一部分作品在该馆展出,内载王青芳两页四条六尺写意花鸟立幅,我感到十分新鲜。因为过去我很少见到他的画。四幅条屏为春夏秋冬四季花鸟,春季:牡丹石头飞燕;夏季:茶花流水八哥;秋季:菊花松树麻雀;冬季:梅花双鸟。每幅有题诗句,年份为丙寅夏。……章法笔墨老练,不同一般。这在当时北平中国花鸟画界也属少见,更不知今天中国画学院教师中能有几人超越。”

 这样的收藏还在其他几种海外出版的画集中呈现,如:

 美国加州的太平洋文化亚洲博物馆于1974年10月29日至1975年1月31日主办之《中国近百年绘画展》,就曾出版过图集,张大千题签,收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苦禅、吴湖帆、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李可染、黄宾虹、林建同、叶醉白、高逸鸿、王青芳、黄君璧、赵少昂等共34幅作品。此画册有中英文的作者简介,每幅作品都有标题、尺寸以及当时的收藏者姓名,对这些作品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记录。

 JOSEF HEJZLAR编著《CHINESE WATERCOLOURS》(《中国彩墨名家画集》)由英国的Octopus Books Limited公司1978年印制出版;随后该册又以《Chinesische Aquarelle der Shanghaier Malerschule》为名,于1986年出版德文版。该书收录中国近现代名家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半丁、陈师曾、徐悲鸿、关良、林风眠、王青芳、李可染、李苦禅、陈大羽、吴作人等作品。前为英、德文字说明(80页,数十幅插图),介绍画家及每幅画作的尺寸、名称、创作年代,后为上述名家的115幅彩色作品。

 此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刘曦林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花鸟》卷中也收入王青芳创作的《金鱼》,正合徐悲鸿先生的“亦披沙沥金之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如此看来,王青芳的艺术成就并非被封尘埋没,而是与同时代著名艺术家们一道载入了艺术史册。对他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需要借助不断发掘的史料、作品的重新浮出,以及研究者们撰写发表专题论文来实现。笔者常常想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同时担任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艺术教员的能有几人?在艺术创作中能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刻意创新,百折不挠,视艺术为生命者,又有几多?热心从事艺术活动,享有“艺苑交际花”美誉者,谁能担当?这样一位命运多舛而奋斗不休的艺坛奇人,我们如何能忘却呢?!

###NextPage###

王青芳对徐悲鸿来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深感欣幸,他在《所望于徐悲鸿先生者》一文中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的学识、艺术、声望、阅历,早已名闻海外,众望所归,这一颗灿烂的巨星,再来领导北方的艺界,相信必能游刃有余,对艺术前途有光明的新发展。”

 1947年3月25日美术节。北平艺术界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庆祝大会,何思源市长及社会局温局长以茶招待,到有李苦禅、王青芳等百余人。徐悲鸿任大会主席,并致辞重申他的现实主义主张。同日,北平艺专师生画展在稷园中山堂举办,展出师生作品西画、国画、木刻、图案、雕塑、瓷器等二百八十余件。王青芳中国画《各得其所》(游鱼)《古貌依然》、《喜得避秦》、《雪白山河露血痕》、《日落无一饱》、《奔波江湖》、《舞腰画眉为谁忙》、《八德满胸》、《孤高何为》、《留得风水》等十幅参展。徐悲鸿在观看了展览后撰文《国立北平艺专美展评议》,称赞“王青芳先生之游鳞可与亚尘抗席。”亚尘者,素有“金鱼王”美誉之上海画家汪亚尘也。“汪亚尘擅长写鱼,写金鱼尤其无古人,其游泳动荡俯仰宛转之态,曲尽变化之妙,而其前后布置之疏密得宜,五色纷纭间合之巧,益以显明隐约之水藻,全体亲切曼妙之和,使人对之忘尽。”徐悲鸿如是说。而能不分伯仲,与其抗席,则王青芳画鱼水平之高,已是公论。实则,王氏所绘之鱼,早在1930年代中期已得盛誉,作品频频参加全国与专题性重要展览,刊登在报刊图集之中:

 1936年10月间,南京中国美术会第五届展览会上,王青芳的游鱼之作已经入展,时评:“画鱼青芳本不习作,乘兴偶一为之,亦自奇妙,活泼泼地,观之如听庄子惠子濠梁对话,而能悟及天机也。题诗为:与世无争乐趣多,浮沉任意逐清波,莫忘团结争食斗,旁有渔人张网罗!忧国之心,溢于言表。”此幅作品还参加了1937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

 1948年6月15日22日,北平艺专、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等三团体联合美展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和这三个团体在艺术见解上相对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亦于是日起,在中山公园董事会举行第二十六次展览,周肇祥主持,张大千、于非厂、汪慎生、徐石雪等四百余件精品参加展出。展前,徐悲鸿在《介绍几位作家和作品》一文,再次评价“王青芳这度多产,淹没其长,其游鱼实有独到之处,故陈其多幅,亦披沙沥金之意。”这样的鼓励,或许成为王青芳晚年转变绘画题材为以画鱼为主的直接动因。他在写给侄子王同的信中就提及:“近只练习画鱼,社会人仕,多爱之,况于全国美展展出刊出,出国展览,亦多选此。因马总出不了徐悲鸿先生巢臼。”

 1948年9月2日,徐悲鸿联合平市艺术家筹办的观光社画廊正式开幕,地址设在煤渣胡同观光社后院。它的创立宗旨:搜集中国当代名画,公开陈列,以备中外观光人士欣赏选购。所谓“画廊”,其实就是三间敞厅,门上悬着一块小小的横匾:观光社画廊,徐悲鸿的手笔。厅里挂着大小五六十幅国画,按作者来分:有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王青芳、李可染、宗其香、李桦、吴幻荪等二十余人;按作品来说:有写意,工笔、素描、设色、山水、人物、花鸟之分。徐悲鸿的作品有《立马》、《鸡》、《鹅》等数幅,王青芳的作品有《鱼》等。

 1953年9月16-10月11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国画展览会开幕,展出全国200余位国画家的作品254件。王青芳《鲇》入选展览。

 1956年《新观察》17期刊登王青芳《金鱼》,该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印绘画联合展

 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徐悲鸿远在法国,二人没有相见。1938年秋,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带上一批作品自重庆赴香港,并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举办画展,辗转达一年之久,终于在1939年的冬季抵达印度。这年12月,他在印度国际大学举办了中国近代画展。1940年1月间,徐悲鸿多次为泰戈尔画像,有一幅至今仍挂在泰戈尔故居的墙上。2月17日,圣雄甘地到国际大学,徐悲鸿在欢迎会上为甘地画速写像两幅,并经泰戈尔介绍会见了甘地先生。同月在加尔各答举行作品展览会。这一年,他除在印度创作了《愚公移山》等不少代表性作品外,还结识了许多印度朋友。他曾与印度大画家阿邦宁•泰戈尔一起谈论艺术,欣赏绘画,有着深情厚谊;与当时国际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印度著名画家南达拉尔•鲍斯也有很深交往,二人曾合作将泰戈尔的绘画作品精心加以检选,得精品300余幅,最精者70余幅,拟由国际大学出版,泰戈尔对此深表首肯。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尼赫鲁对华访问时,就写出一份《增进中印接触的备忘录》,提出发展关系的七条建议。国民政府亦提出《中印合作措施纲要》:交换教授讲学;交换留学生;交换出版物;交换新闻;互派调查、访问和旅游团等。这些以后都得以落实。

 1943年,中印两国政府决定互派留学生。1947年印度临时政府派遣10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语言、艺术、史地、哲学。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此格外重视,布置相关院校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业班级来接待这些留学生。这在同年徐悲鸿致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的信中有所反映:

 适之先生惠鉴:

 十月一日来示奉悉,承约参加印度学生辅导委员会,自当应命。不过鸿以体弱多病,不能随时到会,在成立会时当可出席一次,特先陈明,尚祈见谅。又印度学生Chowdhuri 等曾到敝校接洽,并早奉教部训令,当即开研究班一班,如该三印籍学生一面在贵校学习中文,一面来敝校补习绘画基础,则彼等将来学习更较便利也,不识尊意以为何如?专此即叩道安

 徐悲鸿顿首  十、六

 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印度青年艺术家,都具有相当成熟的印度绘画基础。他们抱着要发展印度绘画艺术的优秀传统这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学习和研究别一种绘画技巧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批判和借鉴,为自己的创作汲取营养。进入国立艺专后,因为随班听课不方便,徐悲鸿就指派王青芳先生做他们的指导教师。在校学习之余,他们还拜访了北平的一些名画家,如李苦禅、黄均、蒋兆和等。在徐悲鸿、王青芳、启功和其他几位画家的协助之下,他们对中国画的布局、造型和笔墨等等特点,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通过写生和临摹相结合的练习,很快地掌握了水墨画基本技法。同时作了很多构图练习,这些构图的题材内容是印度的,表现方法则采用了中国的白描和水墨渲染,这种尝试以Y•K•苏克拉做得最多。

 1948年6月4日,在北京大学孑民纪念堂举行了中印绘画联合展茶会,也就是绘画展览的预展。故都文化界冯友兰、周炳琳、李书华、徐悲鸿、黎锦熙、杨振声、沈从文、叶浅予、季羡林、邵循正、王青芳、唐兰、朱光潜、陈梦家、泰无量、师觉月等中外人士八十余人出席。校长胡适主持并致词,介绍苏可拉、周德立两位美术家,并对徐悲鸿、王青芳的教导表示感谢。徐悲鸿发言讲述中印文化关系。演讲完毕,众人随即参观苏可拉、周德立二人作品,徐悲鸿、叶浅予留印作品也同时参加展出。叶浅予曾于1943年夏,应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邀请,以战地记者名义,前往印度兰伽中美训练营,并游览佛国,访问过寂乡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在幽雅肃穆极富诗意的环境中,接触到印度的美妙舞蹈,并产生出浓厚兴趣,画有大量舞蹈形象和印度风光写生。展览前后,北平的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如《平明日报》刊登胡冰特写《印度风吹到北大,中印联合画展先睹记》,详尽介绍举办画展经过及其创作成绩。参观过后,大部分与会者在孑民堂前合影留念,成就一段中印文化交流佳话。

 笔者参观了正在北京沙滩红楼内展出的为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举行之“胡适文物图片展”,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台北胡适纪念馆联合主办。那幅孑民堂前会众合影也在展出中,图像下侧的注释文字为:

 1948年6月,胡适与出席泰戈尔画展的来宾在孑民纪念堂前留影。前排左起:1季羡林、2黎锦熙、3朱光潜、8胡适、9徐悲鸿;二排左起:3饶毓泰、4为邓懿、7郑天挺、8冯友兰、9廖静文;三排左5等广铭。

 这里的拍摄日期注得较为谨慎,不似有些出版物、网络公布中所注为1948年6月15日,那根本就是错误的:此次画展的正式展出时间只有5、6两日。据印度画家的导师王青芳告记者:他们的作品下礼拜二(八日)起,将移到前门箭楼公开展览一周,展出作品比这次还要多些。这样推算,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15日这天合影于孑民纪念堂的。

 笔者在照片中还辨识出几位熟悉的面孔:前排左6:王青芳,既是本文的主人翁之一,依然是仰首远眺的习惯性姿态;居中的位置,也能点明活动与人物关系。紧邻的那位印度青年,该不会就是印度画家苏克拉吧?左10:叶浅予,画展的参与者之一,此时为国立艺专绘画系主任。他的右侧是否为另一位画家周德立?有待考察。

 芒砀山人岂能忘

 1953年徐悲鸿病逝;三年之后,王青芳病逝北京。身后萧条,墓木已拱,近年方得重加修葺。有关他的生平介绍和从事美术活动情况,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陆续见诸报刊和专著之中。北京画院编《20世纪北京中国画》一书,已于2007年1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煌煌50万言,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北京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景象,第一次使丰富复杂的北京绘画发展的历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辟有专节对王青芳的美术活动及艺术成就给予客观评价。在王青芳先生110年诞辰前夕,王同、沈宁、任之恭主编《王青芳》纪念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该书的编校存在不足,但首次将王青芳生平资料、艺术活动及创作、研究纪念文章融于一集,为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徐州市美术馆落成后,该馆负责人朱天杰出于对张伯英、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朱丹、朱德群等八位徐州籍艺术前辈深切缅怀与真诚景仰,倾其全心,用近一年时间,致力于收集和整理这八位艺术家的有关文字与图片资料,从美术史的角度为他们举办了一个“近、现代徐州与中国美术文献展”,王青芳的生平事迹及作品也得到相应展示。近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王青芳的作品也频频亮相拍卖会中,成交价格呈现逐渐高升趋势。

 杨先让教授的文章中提到:“2007年美国休士顿美术馆东方部主任奎斯汀女士请我看一本西方人收藏19-20世纪间中国画家作品画册《NEW SONGS ON ANCIENTTUNES)),她希望我帮助选其中一部分作品在该馆展出,内载王青芳两页四条六尺写意花鸟立幅,我感到十分新鲜。因为过去我很少见到他的画。四幅条屏为春夏秋冬四季花鸟,春季:牡丹石头飞燕;夏季:茶花流水八哥;秋季:菊花松树麻雀;冬季:梅花双鸟。每幅有题诗句,年份为丙寅夏。……章法笔墨老练,不同一般。这在当时北平中国花鸟画界也属少见,更不知今天中国画学院教师中能有几人超越。”

 这样的收藏还在其他几种海外出版的画集中呈现,如:

 美国加州的太平洋文化亚洲博物馆于1974年10月29日至1975年1月31日主办之《中国近百年绘画展》,就曾出版过图集,张大千题签,收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李苦禅、吴湖帆、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李可染、黄宾虹、林建同、叶醉白、高逸鸿、王青芳、黄君璧、赵少昂等共34幅作品。此画册有中英文的作者简介,每幅作品都有标题、尺寸以及当时的收藏者姓名,对这些作品的流传提供了可靠的记录。

 JOSEF HEJZLAR编著《CHINESE WATERCOLOURS》(《中国彩墨名家画集》)由英国的Octopus Books Limited公司1978年印制出版;随后该册又以《Chinesische Aquarelle der Shanghaier Malerschule》为名,于1986年出版德文版。该书收录中国近现代名家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陈半丁、陈师曾、徐悲鸿、关良、林风眠、王青芳、李可染、李苦禅、陈大羽、吴作人等作品。前为英、德文字说明(80页,数十幅插图),介绍画家及每幅画作的尺寸、名称、创作年代,后为上述名家的115幅彩色作品。

 此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刘曦林主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花鸟》卷中也收入王青芳创作的《金鱼》,正合徐悲鸿先生的“亦披沙沥金之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如此看来,王青芳的艺术成就并非被封尘埋没,而是与同时代著名艺术家们一道载入了艺术史册。对他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评价,需要借助不断发掘的史料、作品的重新浮出,以及研究者们撰写发表专题论文来实现。笔者常常想到: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中同时担任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艺术教员的能有几人?在艺术创作中能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刻意创新,百折不挠,视艺术为生命者,又有几多?热心从事艺术活动,享有“艺苑交际花”美誉者,谁能担当?这样一位命运多舛而奋斗不休的艺坛奇人,我们如何能忘却呢?!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徐悲鸿 王青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