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纪实
北宋时期,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生动地记录了汴京城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不朽杰作。近日记者获悉,我县66岁的知名画家朱志强也效仿张择端,耗费3年时间,用钢笔手绘了一幅反映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老武义县城面貌的风情图。
老朱说,画这幅图不仅是为了老有所为,更是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通过画笔展示武义老县城曾经的风貌,给后人留下历史的记忆。
在记者面前,老朱小心地展开《民国武义县城风情图》,武义城区格局顿时映入眼帘。横贯全城的壶山老街、横街全景,以及东岳宫、徽州会馆、鸣阳楼等老一辈武义人熟知的建筑、自然景观跃然纸上。在这幅长
“现在壶山小学的位置,以前是学府。从大门进去是牌坊,然后是半月池,沿着台阶上去就是大成殿……”谈起城区每条街巷,每间屋宇,老朱如数家珍。
据他介绍,县城南门外以前是码头,设有木材和畜禽市场。而每一年立春日,县官则会到东门外举行祭春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
大到城区总体布局,小到普通民居前的一口水井,老朱全都进行了复原。
老朱自幼习画,70年代是宣传画制作的好手。1985年他还曾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1997年从武义旅游公司转制下岗后,受邀到杭州乐园等处进行项目设计。
几十年来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良多,作为一位对武义有特别深厚情感的老武义人,老朱说,人的生命延续靠血脉,一个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历史。街道、巷坊、牌坊、庙宇等等城市形态都是完整表达城市意象的文脉,他特别希望趁老一辈的人还健在,用手中画笔再现当年的人文风情。
从2009年开始,老朱着手画卷构思。尽管这一段时期的旧城印象还有不少留在老朱的记忆中,县城上街、横街、下王宅也保留着部分民国时期的建筑,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旧城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把旧城风貌和民俗风情进行还原,成为留给老朱的大难题。一边从到档案馆,城建部门档案室翻看旧资料,一边从网络、书刊、旧时连环画收集民国江浙的人物服饰、建筑、风情各方面资料。老朱说,他的很多资料都是在请教中一点一点补充。“有一次,我和叶一苇先生谈起想画一幅民国武义县城风情图的事,叶老连声说:‘好’。他给我讲了很多武义县城旧时的景象,还提供一条鲜为人知的历史价值材料,他在壶山小学读书时,和同学到县城江山殿山上植树,曾看到有块中山纪念碑。”老朱说,这条珍贵的信息只有叶老曾提起过。
花了整整2年时间的材料搜集。根据何德润《武川备考》、《武义抗战时期示意图》,老朱初步还原了城区的大致布局,画出了初稿。为了考证,老朱一个人逛起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图上每一个地点都要亲自走一趟,拿出初稿请当地居民对周边建筑加以回忆,然后在图上进行补充。为了尽可能真实,老朱从不放过一个细节。在画馄饨担子时,老朱特意跑到履坦农户家里临摹。“虽然之前已找到杭州馄饨担子的照片,但还是有区别。杭州馄饨担子和我们当地的上边放东西的格子是不一样的。”他所画的每个动作、服饰、道具都会请一些老人过目。
为了完成画作,当时在杭州工作的老朱闭门谢客,白天上班,晚上就把
如今,处于胃癌康复期的老朱依然在坚持新的创作,他希望能把武义古民居和老行当也通过绘画记录下来,给后人看看。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