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奠基人克里姆特的油画作品
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的原版版画
2013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参展作品:奥地利“维也纳分离画派”奠基人克里姆特的油画作品;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的原版版画。
人们对中国艺术品藏家的印象,似乎主要来自于各大拍卖行的举牌记录,拍卖市场上中国的新富们强劲的购买力和购买热忱备受世界艺术机构关注。当然,除了购买力强劲,中国收藏家对艺术品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这一点也毫无疑问。
拍卖市场也许只是金字塔的塔尖,现实生活中有大批介于艺术爱好者和艺术投资人、收藏家之间的人士,他们才是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塔基。对这些人士进行艺术教育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热爱艺术的行家,在中国会更有现实意义,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对研究投资回报、保值升值的大藏家的关注。
有一本书名叫《藏家养成计划》,内容就是指导爱好者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品收藏家。目前中国需要的正是这样的藏家“养成”计划。
关先生就是一位正在养成的藏家。他目前经营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手里有些余钱,但又不是超级富豪。2011年首届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承办单位的领导是关先生的朋友,邀请他去参观。关先生应朋友之邀,本想随便看看,不曾想看中了华阳艺术馆代理的艺术家孙明的一幅老虎油画,因为自己属虎,这画确实画得逼真,不由得心里喜欢,就买了一幅。
自打买了这幅画,关先生便多了一个兴趣爱好—逛画展。除了看书,了解艺术的相关知识,他还时常逛逛798,也成了艺术博览会的常客,春季的艺术北京、秋季的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他都要去看看。
看得多了,关先生的品位也在慢慢变化。2012年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他的兴趣就从传统的山水花鸟转向了人物。在他看来,写实人物或平静、或忧郁的种种表情所反映出的内涵令人玩味。当然,关先生自己也明白,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具象的层面,喜欢、好看、逼真仍是决定性因素。而对很多相对抽象的作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关先生虽也试图探究其中内涵,但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怪物”,关先生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
与拍卖市场的大买家相比,关先生目前的状态,也许更能反映中国一大批艺术爱好者,或者是准藏家、准投资人的真实状态。
很多人像关先生一样因为喜欢而购买艺术品。这当然无可厚非。如果让艺术回归本源,自然离不开艺术的审美价值。由美唤起人们的愉悦感,难道不正是艺术最根本的存在价值吗?“大多数人喜欢在画面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的喜好,这是非常自然的。”把这些喜爱的东西保留下来,时常观赏、玩味,构成了艺术品收藏最原始的动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由此止步,仅仅满足于对艺术品最基本的欣赏。艺术同其他东西一样,需要人研究、发现、品味和领悟。只不过艺术不仅仅是风味的细微差别的问题,艺术作品里面还有时代的元素、艺术家的追求和所要表达的观念。
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买得起的人不懂,懂的人没钱。这多少有些极端,不过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对艺术理解肤浅的买家。不少人追求画家名望、职位,不是对作品本身的欣赏;观众艺术欣赏层面也比较狭窄,喜欢好看、喜庆的东西。至于当代艺术,多数人无法接受。曾经有不少西方画廊反映,中国人似乎并不喜欢西方的当代艺术,这一点确实能够从欧洲经典油画在博览会上的热卖以及抽象的当代艺术所遭受的冷落得到验证。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藏家毕竟已经起步,对艺术的理解也正在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相信不需要多久,像关先生一样的艺术投资人对艺术的理解会变得更成熟、更深刻,中国艺术品收藏家的群体会变得更加厚实。
2013年9月18日-20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又要开幕了,关先生在藏家养成计划中又会迈出怎样的一步呢?
沙克仲(作者系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