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难度在于把握“度”。可能很多人说这很容易啊,其实非常难,决定了书法的水平;也有人说现在是讲究“创新”的年代,还在谈“度”多落伍啊,但果真如此吗?
1978年我考入中山大学,容庚先生与商承祚先生都还在指导研究生,不给本科生上课了,但还是非常关心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经常给我们指点作业。有一次,我拿一幅习作让商先生批评,他看到其中一个字“竖”拉得太长,就告诉我应该断掉,不能太过。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也曾读过一本民国时期陈康的《书学概论》,由于右任审定,他就明确提出“适度”的概念,强调中和之美。适度,是中国书法传统的主要原则,也是儒家哲学的精髓,后人应该秉承。
有人会说,书法史上不讲究“度”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苏东坡与颜真卿的部分字体,“竖”的长度往往有四五个字那么长,比如在《寒食帖》中,就有这样的现象。但你把个别有夸张笔法的字放在整个结构中,就不显得突兀了,即使突兀,看起来也是非常舒服,因为迎合了书写者情感的需要。破“章法”是允许的,但关键是自身书艺的高深,如果水平还不到一个层次,字体随意夸张变形,那就是胡来了,就是花拳绣腿,就是哗众取宠,就是无病呻吟。毫不客气地说,书法史也不是一切都完美无缺,也有糟糕的东西。只是,我们当下,就这些糟糕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了,更加乱了套了。
现在书坛常讲“与时俱进”,片面性地追求视觉冲击力,极度张扬,过度强调个性,给人所谓的震撼之感。但是,书法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品”的。弘一写“宁静致远”,整个身心都化进字里了,而当下很多人写得张牙舞爪,看了只让人作呕,更遑论咀嚼出味道了。功夫不到家,千万不要随便发挥,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果心中没有书法史的脉络,书家就容易目中无人。对传统要常怀谦卑之心,你以为当下人很了不起吗?我们把书法当作艺术来欣赏,来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倒退。古人写字就是一种纪录的方式,所有的修养不知不觉地融进字里行间了。我们现在看是伟大,但在当时不算什么。
现在书坛还有一种“夸张”的现象,就是“大师满天飞”。对于“大师”,我们要有平常心,不必苛求一定要有“大师”,更不必打造“大师”。当代出不了大师,后人不会怪罪我们的,你看隋朝就没有出现书法名家,无所谓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制造了大批“伪大师”,后人就会骂我们了。我们现在做的只是传承,只要传承好,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