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文艺术馆四位一体即收藏证书、艺术家和作品合影、纸版作品集以及电子数据档案的保真系统。
平时不怎么上网的王玉珏,最近偶尔打开互联网搜索引擎,发现只要输入“王玉珏”三个关键字,便可搜索到许多署名和签章为“王玉珏”的人体艺术国画作品。
这一发现让王玉珏吓了一跳。熟悉这位前广东画院院长、岭南著名画家的艺术圈人士都知道,这类题材的书画,根本不可能是王玉珏的作品。“然而,如此显而易见的赝品,竟可以在一些艺术品交易网站公开叫卖。”77岁的王玉珏告诉报记者,“书画赝品在线下市场同样泛滥。我和身边的一批艺术家已经多次发现一些展会和拍卖会兜售仿冒我们签名和印章的作品。有些作品俗不可耐,不仅欺骗了藏家,而且严重毁坏了艺术家的声誉。”
据了解,当前名画市场赝品泛滥,不仅艺术家深受其害,而且令许多投资者和收藏家进退维谷。在岭南,杨之光、林墉、周彦生、陈永锵、刘书民等一批国画名师这些年均饱受赝品侵权之苦。为了抗击假货,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杨之光不仅把自己的名字注册为商标,而且在家人的支持下早就开始对自己的传世作品进行重新梳理和鉴定,整理成册。而周彦生等其他一些名师,亦陆续开始建立自己的作品数据库。
一场剑指名画赝品的保真行动,正在行内悄悄兴起。记者调查发现,在抗击制假卖假的行动中,不仅艺术家在亲力亲为,一些艺术网站、画廊等商业组织也在大力摸索和实践。广州本土一家以经营名画为主的画廊国文艺术馆最近便开始建立一套以收藏证书、艺术家和作品合影、纸版作品集、电子数据档案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保真系统,意图在艺术品市场上突破赝品的藩篱。
赝品泛滥困扰国画名师
事实上,在岭南名师里边,王玉珏并不算是一个高产的画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她就一直在广东画院担任领导职务。一位与她同年纪的画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特别是“书记”和“院长”这两个职务一肩挑后,王玉珏一直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为岭南艺术家服务的工作上,大多时候都无暇顾及自己的创作。
然而,由于王玉珏在艺术界的重要地位和显赫名声,一些造假分子早就盯上了她的作品。据曾经出版过《王玉珏诗画记》的著名美术评论家胡红拴透露,一开始,造假集团也只是临摹王老师的画作拿到市场上去卖,后来,在暴利的驱使下,逐步发展到把别人粗制滥造的作品加上王老师的仿冒签名和印章来出售。这些年,互联网上传播得非常泛滥的所谓王玉珏创作的人体艺术作品,就是一个例子。
“在当前的名画市场上,赝品已经可以用泛滥成灾这个词来形容了。”坐在广东画院的办公室里边,王玉珏对南方日报记者感慨道,近几年,她和身边的一批岭南艺术名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在一些展会和拍卖会上发现赝品。为此,许多艺术家曾联名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严加惩治,以保护艺术品市场和文化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市场的乱象不仅没有得到整治,而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最近,有画家发现,某商业组织展出的二十多幅方楚雄的国画作品,九成以上都是假的。而王玉珏自己,也经常在一些展会上看到仿冒自己作品的赝品出现。
在岭南国画名师里边,年过八旬的杨之光这些年虽然已经在艺术创作上封笔,但仍然饱受赝品侵权之苦。这位今年刚刚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岭南画家,近年来在亲友的支持下,频频对造假行为公开发出抗议。在2013年的胡润艺术榜上,杨之光以7131万元的总成交额位居全国第33位,与方楚雄、林墉、周彦生和陈永锵等同为艺术市场上较受社会资本青睐的一批岭南画家。然而,去年5月,杨之光曾经通过微博指认了16家拍卖行上拍的40多幅赝品,后来,包括中国嘉德在内的多家拍卖公司不得不撤下了被杨之光认定的伪作。据杨之光的家人透露,这40多幅作品里边,八成是临摹作品,二成为凭空捏造的画作。
在他看来,假货已经让艺术家防不胜防。有些商家,甚至会在他主编的真品画册上,冷不防就混进一两张假画进去。然后,再拿着这本权威画册,去欺骗藏家。
赝品泛滥,根本的原因在于名师作品在书画市场上的供不应求。据岭南实力派中青年国画家卢中见介绍,名师名作历来都有着大规模的追随者,很多藏家不仅从心理上,还是从投资前景上,都渴望能够得到名家的片纸稀墨。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名画的价格往往也会被炒得比一般的画家作品要高。这就给造假的投机者留下了攫取暴利的空间。
据了解,当前岭南画派一批名师,其作品均价低则几万元一平方尺,贵则上十万元。范曾、刘大为等一些北京画家,其作品甚至已炒到几十万元一平方尺。
“在暴利的趋使下,造假分子无不铤而走险。”胡红拴对记者说,王玉珏等一些名师曾到某地观摩一场画展,结果竟然遭到主办方设置的层层障碍,原因就在于展出的作品里边,有很多都是假画。(文:冯善书)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