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一个民营美术馆的抱负与雄心
2017-01-1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
文章分享至: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明显倾斜,以及房地产等热门投资行业的逐渐趋冷,大量资金开始涌入文化艺术领域。各种各样的美术馆、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政府、民间资本的推动下建立。其中,民营美术馆的兴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有人预言,民营美术馆即将迎来发展的“第三波浪潮”。直到这时,人们才注意到,民营美术馆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

 

1998年,随着成都的上河美术馆、沈阳的东宇美术馆和天津的泰达美术馆先后成立,民营美术馆开始了在中国艰难的探索之路。但因为缺乏美术馆操作经验,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不到位、资金链断裂等原因,东宇美术馆和泰达美术馆在时隔一年之后就宣告关闭。而当时号称“艺术界的延安”的上河美术馆,也在又坚持了一年之后,随着投资人的撤资而黯然落幕。民营美术馆的“第一波浪潮”就此终结。

 

2002年,今日美术馆在北京正式启动,管理者吸收前者的失败教训,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及管理经验,开始有意识的将今日美术馆打造成一个非盈利艺术机构,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艺术品的捐赠。随着众多品牌赞助商的加入,今日美术馆逐渐获得了新的资金支持,为民营美术馆的“造血机制”开创了一条新路。今日美术馆也逐渐成长为了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代表。

 

2005年之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持续升温,民营美术馆也出现爆炸式的发展,上海的多伦美术馆、证大美术馆,北京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和静园美术馆等相继成立。2011年,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馆隆重推出“中国当代艺术30年(绘画篇)”,并高调提出“做中国的MOMA”的口号,其最新的动作是要在北京兴建三万平米的新馆,这也标志着近几年来的民营美术馆热潮达到了最高峰。

 

建立

 

2012年初,在人文底蕴深厚的六朝古都南京,也有一家非盈利性质的美术馆即将展开它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就是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最初的成立颇带有一点传奇色彩。现任馆长刘女士在一次与几个喜爱艺术的朋友的聊天中,谈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时,无意中提到了创建美术馆的想法,没想到与朋友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就此开始了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 的筹建。

 

虽然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但事实上,馆长刘女士与她的团队已经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多年,并深有心得。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的创立,既不像民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大体量的美术馆那样无所不包,立志做到“最大”;也不像一些以美术馆之名,行圈地融资之实的“空壳美术馆”那样无所作为。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从建立初始就有着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和展览方向,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性”。

 

“中国性”

 

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得馆长刘女士深刻体会到一个国家的优秀美术馆对艺术发展和强化文化认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事实上已经逐渐从全盘向西方学习、反叛传统的大方向,转化为了寻求建立于本土传统资源以及当代现实基础之上的“中国版本的当代艺术”。

 

在这个大前提下,回顾传统,挖掘传统资源中具有当代意义的优秀资源就成为了首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回到“民粹主义”甚至“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当中去,“整理国故”的目的是要将从传统中整理出的优秀资源,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发生联系,从而为当今的中国艺术家创作提供多元化的理论依据与精神准备。因此,“中国性”指的并不仅是某个已经存在的“中国传统”、“中国身份”,更不是一种“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而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从世界范围内重新观照中国当代艺术,所必然牵扯到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梳理的过程。

 

除了对传统的有效当代转化之外,“中国性”还应该注重当代中国在向“现代性”转化过程中的社会现场以及个体对自身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当代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观点已经越来越趋于式微,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出发,找到更符合人类社会合理发展的普世性资源。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如何从个体体验出发,针对中国目前这个大的现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找到具有突破性、个人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既是对“中国性”的最大丰富与拓展,也必然是对世界文化格局的丰富与拓展。

    当代艺术是个人创造自由与能量的充分释放,“中国性”并不依赖于一个固定概念由上往下的外在性辐射,而是充分依赖于每一个个体对自身认知与表达的不断深入,由少积多,由特殊到普遍,不断吸纳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元素,最后达到对“中国性”的持续性建构与丰富。因此,这里的“中国性”是开放的,发展的,多元的。它的提出与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涵盖了历史的纵深与当代的精神剖面,揉合了对传统文脉的理顺与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观照,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本土化艺术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性”作为一个兼具本土文化特色和普世性人文价值的理念,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馆长刘女士坚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水平的不断壮大,势必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话语权。不管是对国外优秀资源的吸收,还是对传统的继承,“中国性”都是一个回避不掉的历史命题。她希望在展览和本土艺术理论的建构上,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都能在这个方向上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社会责任

 

除了学术定位之外,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还特别看重美术馆社会功能的最大化。江浙一带本就是文人雅士聚居之地,文化氛围浓厚,南京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书画盛行,大家辈出。但与此相对的,是在文化艺术观念上的相对保守,民众普遍缺乏美术馆的观看经验,对新鲜艺术潮流的接受能力有限,更不用说像欧美发达国家的市民一样,将逛美术馆纳入到自身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中国目前的官方美术馆,由于体制与观念的滞后,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与展示远远落后于当代艺术的发展水平,不断生成的新鲜的艺术潮流与观念无法在美术馆得到及时的梳理与展示,自生自灭,对于这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而民营美术馆虽然在资金、政策上面临一些先天劣势,但与官方美术馆相比,它们可以有更灵活的管理运作方式和更加大胆、开放的展览模式。

 

馆长刘女士希望随着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的建立及其周边环境的不断完善,让更多的市民走入美术馆,为他们展示、讲解中国的艺术作品,让他们了解、喜欢艺术,并通过图书馆、讲座、公众参与等一系列活动,让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成为南京乃至江苏标志性的文化场所,发挥美术馆的文化辐射功能,带动地区的艺术氛围的活跃,以摆脱中国的美术馆长久以来只有艺术作品,没有“美术馆文化”的弊端。

 

行动

 

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重视短期收益,忽视文化的大环境下,一家民营美术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工作的复杂程度,并一直在针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投入与改进。

 

第一、对一个民营美术馆而言,摆在首位的就是生存问题。美术馆高质量的经营、运转、策划需要充裕的资金保障。在必要的投资之外,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还致力于多方位树立自己的公共品牌价值,并通过对于三川学术品牌的推广与相关衍生产业的运营,逐步争取更多的公共性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第二、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积极向国际、国内一流的美术馆汲取经验,与国内知名策展人建立合作桥梁,共同探讨学术发展方向。建立完备的学术体制、管理流程和运营机制,来推广自身的品牌定位,拓展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艺术与商业品牌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第三、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已经在构建一支精干、完整的高质量工作团队,力求形成对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三川文化。

 

第四、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将在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中建立国际国内艺术家与收藏家交流平台,收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为有潜力的年轻画家提供发展的有效平台。并计划在几年内,有脉络有层次的积累一定数量的馆藏作品。

 

第五、在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官方网站的基础上,将建立横向的艺术网络平台,为国内外艺术家、艺术作品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互动的场所。并将努力把馆刊做成有学术影响力,能够彰显三川独特风格的重要艺术类刊物。随着美术馆的发展,将适时推出出版、数字信息中心等业务,以便更全面、优质的为艺术家提供支持与帮助。

 

文脉中国

 

今年五月上旬,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将移展现展于中国北京当代艺术馆的“文脉中国”大型超写意架上艺术展览,这也将作为三川的首个“温馆展”亮相南京。   


 
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展览作为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为自己的“温馆展”,三川有着自己的考虑。'85美术新潮开始,在所谓反传统和“全盘西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纷纷仿效西方各式现代主义及至后现代主义。其结果是产生了一大堆明显受西方影响的次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一个本质的问题是:没有在自己的土壤里扎根,活生生地割断自身的“文脉”,自然也就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

 

“文脉中国”的策展人陈孝信先生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要有自身鲜明的“文化个性”就必须有一条明晰的“文脉”,所谓“文脉”即是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扎根于自身土壤吸收传承转换过程中形成并已体现出来的艺术“内核”。当然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脉”在逐步衰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是衰亡。“文脉”的兴旺需要一批有识之士开掘、归纳、概括和阐发及全民意识的觉醒,使“文脉”在新时代的时空和语境中搏动起来、获得新的生命力。要建设“中国版本”的当代艺术,就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传统,并在自身的传统中扎根。但这里所说的扎根,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延续传统——我们同样不能只是在“翻版”或“盗版”传统艺术,必须是对传统艺术加以继承、改造、转换之后的一种振兴和新生。

 

参加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中大腕云集,其中有尚扬、苏笑柏、周长江、李向明、许江、杨劲松、蔡小华、张方白、葛震、吴震寰、洪耀、李华生、仇德树、张羽、谭平、王天德、秦风、孟禄丁、蔡广斌、沈沁等著名艺术家,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难得一见的高规格展览阵容。本次展览为南北艺术发展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是当代艺术界不可多得的展览盛事。而且本次展览所集中探讨的“中国性”、“中国文脉”等问题,也必然因其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引起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讨论。

 

“文脉中国”在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的展出,也标志着三川正式跟公众见面。首次展览选择与“文脉中国”展开合作,并集结了如此多高水准的艺术家共同展出,足见三川这个年轻机构的雄心与学术眼光。在管理上有着雄厚的资金投入和优秀的团队建设,在学术上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艺术主张,相信随着各种展览、学术活动的全面展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三川与他们所做的工作。希望三川能为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成就又一个属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