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达情 书不忘想
——赏王离湘先生书法
禅诗一首 王离湘
宋
斌
南朝齐书家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可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这段书论阐述了书法美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神彩和形质。“神彩”是指由具体笔墨表现出来而又超越笔墨的精神性因素,也就是书法美中的“意”。与此相对,笔墨的形式本身,即为“形质”。在神彩与形质两者的关系处理上,神彩是第一位的,即所谓“书之妙道,神彩为上”。这也是品评书法作品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
近日欣赏王离湘先生书法作品集,使我感受颇深,这些作品给人带来的感受是:神彩飞扬、意态无穷。
王离湘的书法主要以行草和楷书擅长。纵观他的作品,楷书结体以北碑风格为主体,参以篆籀笔法,辅以王铎的体势、米芾的潇洒。行草书以“二王”为宗,间以碑法,行笔于洒脱中见厚重,结构于奇巧中见拙崛。
其中,行楷书“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联与“常乐我净”横幅,可以作为王离湘书法中的楷书代表作,因这两幅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情怀。从“妙手著文章”一句看,作品利用北碑厚重的笔法、开合的结体,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妙”字,无论从字势奇正还是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很大。其中尤其以“文”字最为突出,结字奇崛、线条厚重、用笔大胆,是此联中的精彩之笔。“铁肩担道义”一句以浓墨起笔,行笔沉稳,笔力浑厚,中间毫无迟疑,至“担”字已见墨渴,但作者仍能很好地控制手中的笔墨,笔锋不散,中锋行笔,顺势而下,直至“道义”二字,枯笔为之,一气呵成。而“常乐我净”是最能体现碑味的一幅作品,无论从用笔、结体都给人以沉着厚重、铮铮铁骨的金石味道。这些无不体现出作者沉实的书法功底和强烈的创作情感。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就是因其文字自身特点而成的,除具备实用功能外,它最根本的美,是在能够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能够赋予书法作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王离湘的作品正是契合了中国书法的这一特点。
行书横幅《登鹳雀楼》给人印象亦很深刻,作品中线条硬朗,结体恢宏,布局参差;前后呼应,轻重有度,左右顾盼,摇曳生姿。笔笔送到而不凝滞,行云流水而不怪诞,干湿相宜,粗细相彰。尤其在行笔中融入篆书的笔法更增加线条的古朴与雄强。作者对笔锋的控制很到位,并未侧锋取妍,而是有机地利用了篆书中锋行笔的笔法,从而给人以骨气洞达、力透纸背的书写效果。作者把对古贤的仰慕很好地落实到作品创作中,既把情感注入到笔端,又使整篇作品如音乐般节奏分明,可读性强,感染力厚。
王离湘对佛教禅宗思想颇感兴趣,书写过多位禅宗大师的诗文。中国古代的佛教禅宗思想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极为密切,是因为禅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这种思维方式渗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使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强调蕴藏于作品形象中的内在情感与哲理的“意”。书法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从王离湘多幅作品的内容选择上能够看出其对禅宗思想的偏好,以及对“心手达情,书不忘想”创作境界的追求。如他选取了中峰明本禅师诗句:“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疑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写的是这位坐禅高僧,二八时中,脚不履地,肘不侧席,不行不卧,自然是明白那遥指处的妙处,幡然领悟“只堪图画不堪行”处的清幽,这正是诗人题写天目山一诗的本意:最险峻遥远的山中,便是衲子最好的修行坐禅之所。细看作品中笔底毫端,透露出一派参禅悟道的禅悦之风。
在他的作品集中,还选取了东坡居士的诗文以行草书写就,其草法纵横恣肆,开合有度,笔画劲道,气势恢宏。他之所以选取东坡诗文,也是传递给我们的一个信息,书家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书法功力之外,还要注重“字外功”的修炼,即人们所说的“书卷气”。正所谓书者得其风流,观者得其趣味,宛如一壶茗茶,醇厚甘冽,专家品其艺,百姓品其味,相得益彰。
王离湘不仅在书法创作方面体现出其极具特点的审美个性,而且对书法理论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从其作品集中《中国书法的生命力研究》一文可以窥见其对中国书法文化体悟颇深,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为中国书法发展呐喊助威的气魄与文人士大夫敢于担当之勇气。
此外,令人称奇的是王离湘擅长左手书法,历史上以左手写字闻名的书法家如元代的郑遂昌、清代的高凤翰及现代的费新我等。他们多因右手书写不便而改用左手。但王离湘可贵的是其左右手兼擅,且已潜心左手书法十余年,正如其自谓:“左中有右,右中有左,左右慧中;似前非前,似是非是,似我非我。”已经达到左右逢源的书写境界。
大凡文艺之道,在明德,在修为,书学亦如此,善为者难,难在能修养,明理、颖达、变通、机化。王离湘先生于书勤苦专攻,善思博学,已有所得,字外求功,涵泳性灵,假以时日,书艺定能再进一境。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