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 周昉
“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是盛唐时期的审美观。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一个最为鼎盛的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三百年左右,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使得唐朝在世界范围内是远近闻名的大国、强国。国家文明的高度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其中“以胖为美”的独特审美观成为唐朝独有的文化标识。而“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并不是整个统治时间为三百年左右的唐朝的审美观,而是有一个“以胖为美”的变化过程,即初唐以瘦为美发展到盛唐以胖为美,中晚唐时又回溯到以瘦为美的审美状态,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最能代表唐代的审美特色,所以“以胖为美”成为了人们对唐朝审美观的共识。
盛唐“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内涵
盛唐时期的“以胖为美”是有一定标准的,它要求体态丰腴,凹凸有致,身体健硕,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并非越肥越美,这也与现代意义上有赘肉的不健康的胖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区别看待。本文将通过诗词文献和留存下来的唐朝壁画、绘画、陶俑、雕塑等图形作品,对“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内涵加以分析。
(一)体态丰硕,骨肉均匀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当属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即人们熟知的杨贵妃。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用来说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这“艳”就体现在贵妃皮肤白皙,花容月貌和肌理细腻上。从白居易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一词上,我们能知道杨贵妃是个肌肤白皙细腻的美人。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而唐朝人尤其喜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花型丰硕,宽大,代表着富贵的寓意,正显盛唐气象。所以在大诗人李白的诗里,用牡丹来比喻这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把牡丹的美与杨贵妃的美交织在了一起。在《杨太真外传》中,有对杨贵妃三姐妹的一个整体描绘:“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由此可见,不但是贵妃丰腴,连同其他姊妹都是有丰硕体型的美女,在留存的唐代风俗画中我们更能直观的感受这种审美观。在盛唐时期的贵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们多彩多姿,情态极妍,其造型多为秾丽丰肥之态,姿势动作和面目神情,各不相同,发髻衣饰各式各样,仪态温婉端庄,落落大方。
(二)身体矫健,肌肤白皙
唐代女性除了具有丰硕的外部体形特征外,身体矫健、肌肤白皙也是唐代女性之美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这从她们选择的穿衣方式中就能发现。
盛唐时期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唐代女性积极投身生产,参与社会劳动,身体素质也在劳动中得到了良好锻炼。由于民族的融合,对外交流的加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在中原也日渐兴盛起来,女性纷纷参与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穿胡服和女着男装成为了女性展现矫健之美的重要方式。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结合,它与中原以往的宽衣大衫有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为盘领,紧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饰较前代更加开放,更加强调了体态的美感。胡服不但便于开展农作劳动,也是女性参与骑马、郊游等社会活动的首选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体态丰腴中,增添了一种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绘画、壁画、佛像雕塑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女性为展现肌肤白皙之美,选择了较为开放的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唐代诗人方干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描绘了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突显了女子白皙的肌肤。在唐代另一位著名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纱衣下肌肤的丰腴、白皙和仕女仪态的雍容华贵。可见,盛唐时期的女性已经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躯,它们不再裹上布质的厚重内衣,而是仅用薄纱蔽体,将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开放的方式将自己丰腴秾丽的身躯,白皙的皮肤展现于世。
出现“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原因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并非唐朝首创。在春秋时期也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诗经·卫风·硕人》篇中就体现了人们喜欢高大白胖的女子,那么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人们生活富足,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唐代经济之所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唐朝皇帝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当时,与唐朝相互往来的国家达到一百三十多个,在对外交流中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统治者施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无不促使着经济的发展。唐朝的人们有了强大的物质生存的保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裕。随着粮食储备的不断增加,农业品种的日益增多,外加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人们生活上的富足,使人均食品消费量就比其他朝代的人们要多,这就为唐朝人的体形向“胖”的趋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开明的政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唐源流出于夷狄”,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皆为胡种,而非汉族。”由此,唐朝具有着鲜卑族的血统,并有着北方游牧民族开放自由的思想。基于对传统生殖崇拜的影响,他们认为身体健硕的女子生育能力强,因此注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女性受到的封建束缚也在减少,这就为女性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三)统治阶级审美取向的转变
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有着绝对的引领作用。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统对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他们喜欢肥大壮硕的牛羊,因此对美的认同有一定的传统认知性,喜欢体态丰腴的妇女,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唐代盛行的丰腴之美有着重要引领作用。《新唐书·外戚传》中对武则天有这样的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这句是说武则天像太平公主一样有着丰硕的体型,宽大的方额,下巴圆润,面相较为宽阔,这样的外貌成为了一种美女的评判标准,武则天也是凭借着这样的美貌,赢得了“媚娘”的称号。
(四)佛教发展对审美取向的影响
唐朝政治开明,对外交流加强,使得外来宗教——佛教对唐朝文化有了进一步渗透,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了佛教信仰的忠实信徒。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变化在唐代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和壁画中就能深切感受到。菩萨、供养天、飞天佛等宗教造像摆脱了以往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情和神秘的气息,开始被形象为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赤足的造像形象所取代,她们体形均为丰腴之形,显得温柔典雅,生动柔和,温和圆润,端庄秀丽,神色中透露着喜悦甚至有妩媚之色,然而却蕴含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尊严。这样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唐朝女性的审美观,致使作为佛教忠实信仰的女性群体,在内心开始以佛的形象塑造自己,继而在生活中更加敢于展现自己的形体之美,开始穿羊肠裙,袒胸露臂,尽显肉体的丰腴和婀娜多姿的体态。
(五)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发展
由于唐朝皇帝励精图治,唐朝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这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唐朝是统治时间相对较长,社会最为繁荣,人民生活最为安定的一个朝代。这样一个没有内忧外患,没有战争硝烟,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极大发展的盛世里,人们过着无忧无患的闲适生活。古人云:“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人们丰衣足食之后,更多的就是享受生活的乐趣。盛世时代,民族融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融合,生活的融合,鲜卑游牧民族把骑马、射箭、胡舞等活动融入到了社会生活里,加之中原本土的蹴鞠活动,社会娱乐活动也就丰富了起来,人们也更加喜爱出游,唐朝人出现胖的趋势是与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相符合的。
(六)唐朝盛世赋予的时代自信
唐代,这个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大时代,南北统一,社会安定,国富民强,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有着大国“不择细流”的气魄,也正是这种博大的胸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人们。从政治、经济的发展到民族的融合,从大国自强到对外交流,唐朝都在展现着一个大国所拥有的非凡气度。唐朝盛世所赋予唐朝人的自信,不仅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上的自信,更是精神思想上的自信。一直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敢于打破封建的禁锢,尽情的展露身姿,追逐时尚。她们女扮男装,追求平等与自由,服装上袒胸露肩大胆穿着,发髻上表现乐观,积极向上,面妆上敢于追求新奇时尚,生活上,尽情享受骑马射箭的健美,生活上的富足,进取的心态,对健硕体态的追求,都是这个具有恢弘气魄的大唐所赋予女性自信的时代精神。
唐朝人以这种盛世光景而自豪,甚至现代的我们也以身为“唐人”而骄傲,唐朝不仅赋予了唐朝人们的大国自信,也赋予了大国后人的民族自信。
正是由于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实施开明的政策,努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开化,为人们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才使得以丰肥秾丽、肌肤白皙、骨肉均匀、雍容华贵、大国自信为主要内涵的审美观的形成,“以胖为美”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文:李亚光
李娜)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