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孙景波与小朋友互动绘画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国内画材行业成本小、门槛低,画材市场层次不齐、乱象丛生,由此衍生出许多粗制滥造的低端画材用品,不仅让艺术类学生找不到感觉,也令很多艺术大师“吃亏”。昨天,由北京国际画材中心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支持的北京首届国际画材周开幕,号召艺术界关注材料研究。
“身边大部分同学其实更关注艺术创作本身,画材选择基本来源于师兄师姐推荐或者同学交流,没什么专业客观的渠道让我们真正了解。80%的人都是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放在阳台的作品褪色、变色了,然后才想到去了解画材或者更换画材品牌。”中央美术学院学生金小尧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虽然画材行业在中国发展已近百年,但是在国内并没有得到良性的发展,多数企业依然采取小作坊式走量的低端市场发展道路。作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画材对艺术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据了解,国内不少优秀作品就曾吃过画材的“亏”。2012年巴塞尔博览会上,中国被挑选拍卖的四幅高价值作品,却因为作品画材品质经鉴定难以超过十年,不具备绘画作品长期保存的耐久性,不满足国际收藏标准而被返还未能参展。
“曾有知名画家使用了江西一家小油画工厂生产的颜料,一个月后画作严重混色失真,”上海马利画材副总经理徐文富告诉北青报记者,“还有以著名油画家靳尚谊为代表的那一代优秀艺术家,曾因使用了当时温州某民企生产的画布,多年以后,所有作品均发生开裂等严重质变,导致那个年代一大批优秀作品丧失”。据了解,至今还有众多生产厂家的画材制作均未参照国际标准,尺寸等都有严重偏差,严重制约了我国优秀艺术作品“走出去”。(文:李佳)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