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众多书画家中,赵孟頫是极为特殊的一位。作为宋代皇室宗亲,赵孟頫在南宋灭亡后应诏入元廷为官,后人因赵丧失节操仕元而对其艺术成就毁誉参半。赵孟頫历经元朝的五位皇帝,官拜从一品,声名显赫,名满四海,在这富贵尊荣的背后却充满着苦涩,从他四度做官又四度回乡归隐中,足见其内心的煎熬和矛盾。
元朝官职最高的“南人”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鸥波,又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与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元史·赵孟頫传》记载:“赵孟頫,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由此看来,赵孟頫不仅出身显贵,具有皇家血统,而且聪明伶俐,博闻强记。赵孟頫的父亲在南宋度宗时为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属于省部级一类高官,善诗文,富收藏。赵孟頫的童年生活应该过得比较优裕,又有很好的家庭文化熏陶。赵孟頫的堂兄赵孟坚以诗书画著称,另一位堂兄孟淳所画墨竹最为逼真。自小浸淫于艺术之中的赵孟頫5岁开始学书,青年时代即以诗书画而名贯江南。赵家子女众多,赵母丘氏是偏房,在家中地位不高,赵孟頫小时候与父亲相处不多,粗通文墨的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幸的是,赵孟頫12岁时,父亲在临安(今杭州)去世,家境开始困难起来。两年后,他以父荫补官,经过吏部选拔后,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14岁就吃上了皇粮,有了公务员身份的赵孟頫似乎有了光明灿烂的前途。然而此时蒙宋之间战事频繁,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末路之中。1276年蒙古军队直取南宋都城临安,面对国破家衰,在南宋为官九年,时年23岁的赵孟頫弃职而去,回到吴兴老家闲居,并向当时著名画家钱选学习画法。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命人“行台江南,且求遗逸”。时任吏部尚书的夹谷推举身为“吴兴八俊”之一的赵孟頫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民众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汉人与南人被歧视,造成了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蛮夷”政权被诸多汉族文人雅士所不齿,作为南宋遗民“南人”的赵孟頫背负着国仇家恨,他宁愿“含英在林中”,埋没满腹才华,也不愿在元朝为官,于是婉言谢绝了夹谷的推荐。
一晃过了十年,生活维艰的赵孟頫一面结交四方名士,一面潜心修学,艺术造诣不断精进,声名远播于朝廷。母亲丘夫人不甘心儿子无所事事闲居家中,曾教导说:“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再次命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下江南搜访遗逸。赵孟頫转入天台山,最终“为元所获”。此时的赵孟頫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从他的诗句“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中可以看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江南的不满;另一方面在无力改变元朝统治现实的情况下,也希望用自己所学知识“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半推半就之中与程钜夫搜罗的其他才俊赴大都任职。
《元史》载:“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元世祖招募赵孟頫,本来看重的是他的前朝皇室身份,作为前朝遗民服侍新朝的领头羊,其政治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也是元统治者显示开明,笼络汉族士人的一种手段。出身高贵、相貌英俊的赵孟頫一出场,就赢得元世祖的好感,看来元世祖也是以貌取人,欣赏赵孟頫这种才貌和气质俱佳的帅哥。两年后,35岁的赵孟頫被任命为从五品的兵部侍郎。同年,回乡和27岁的管道升结为秦晋之好。此后30年,赵孟頫的仕途较为顺利。37岁时迁为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39岁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46岁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长达十年。武宗朝时,58岁的赵孟頫升任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妻子管道升被封为吴兴郡夫人。元仁宗即位后恢复科举制度,任用“汉人”和“南人”做中书的官,广罗人才,他非常器重赵孟頫,把他比作唐朝的李白和宋朝的苏东坡。延佑三年(1316年),63岁的赵孟頫任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拜从一品,与程钜夫一同成为元朝官职最高的两个“南人”。至此,赵孟頫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
书画同法
在朝代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赵孟頫以宋宗室后裔仕元的行为一直受到非议。甚至在他身后七百年,他的声誉一直受到损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子因为鄙视赵孟頫的为人而对他的艺术成就也一再贬低和忽视。虽然赵孟頫尊荣无比,可是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却伴随着他的一生。儒家经典读得多了,忘不了春秋大义,内心里充满了矛盾。他十分清楚在蒙元官制体制下,自己做官只能是一个闲官,政治上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为了削减仕元的负罪感,摆脱内心痛苦,赵孟頫寄情于山水绘画和书法艺术。在应诏入京的前十年时间,赵孟頫在中国北方各地游历,收集大量唐宋时期手卷。大德三年(1299年),赵孟頫任江浙儒学提举,这是一个闲散而又有利于促进文化教育的官职,官署在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杭州。借公务之便,赵孟頫广泛结交四方学子,谈艺论道。在遵从古意的同时,注重推陈出新。
《元史》是这样评价赵孟頫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博学多才的赵孟頫不仅“文词高古”,而且“书画绝伦”,是位十分全面的艺术家。宋人作画恪守规范,元人作画力求轻松自如,元代取消了五代、两宋的画院制度,因而元代文人画占据画坛的主要位置。赵孟頫的绘画在广泛吸收五代、北宋山水画成就的基础上开宗立派,以山水、花鸟、竹石、梅兰等为主要题材,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所不精。他强调绘画中要有“古意”和“士气”,突出其文学性和水墨的运用,重视诗、书、画三者的融合效果,注重以自然景物抒发画家的主观意趣。他画的梅竹具有清新的意境,高雅的感觉。他画的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他画石用笔轻拂,精美绝伦。赵孟頫把绘画和各种书法融会贯通,创造了自己的风格,跨越了时代,直逼唐人,是文人画派的一代宗师,对整个元代画坛有重要影响。“简率”是元画的独特之处,此风由赵孟頫为开端,其代表作《幼舆丘壑图》《鹊花秋色图》,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清逸。他的“书画同法”绘画理论对明清文人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称他的画“为元人冠冕”。
由于赵孟頫的天资和勤奋,他取得了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最为杰出的成就。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念上,他以得晋唐面目为尚,以技法精熟为美。赵孟頫毕生就是以临习古帖为学书宗旨,能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从中求得笔法和字形。元人虞集对赵孟頫的书法有较为准确的评价:“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而他传于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楷书。因为书风遒媚、秀逸,结构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唐以后只有赵孟頫的楷书可以和唐代楷书并称“颜、柳、欧、赵”四大家。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赵孟頫楷书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卫淑媛墓志》《太平兴国禅寺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赵孟頫吸收众家之长,参以自己的笔意,写出了柔中带刚,端庄秀美大方,独具风采的楷书。赵体楷书外貌秀媚圆润,娴雅清丽而筋骨内涵;间架方正谨严;笔画呼应紧密,雍容遒丽,凝练而不轻佻,存独特风骨于肥厚之中;笔意自然,圆秀流动而极富韵味,深受六朝北魏碑刻的影响。
赵孟頫存世的行草数量也非常多,如《归去来辞》《赤壁二赋》《绝交书》《纨扇赋》等。这些作品或行中带草,或行草相间,都写得端庄流利,遒劲沉着,刚柔相济,用笔珠圆玉润,婉转流美,气韵潇潇,神采飘逸,于优雅的风度中蕴含劲健的骨力,可谓尽得魏晋风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显示出一代书法宗师的深厚功力,艺术水平为唐宋以来第一家。明代董其昌对赵孟頫的书法十分推崇,评价为“直接晋人”。赵孟頫把书法的阴柔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比之于晋书的韵致,唐楷的严正和宋书的纵逸,别具一格。在粗狂的元代历史画卷上,犹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焕发着江南的秀美。赵体用笔平顺,大小均匀,易学且实用,将文字书写的艺术性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赵孟頫对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贡献。蒙古大汗用铁骑征服了南宋,宋皇室贵胄赵孟頫以优秀的汉文化艺术征服了大汗的子孙,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氏一门人才济济,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也是一位著名书画家、女词人。子赵雍、赵奕,孙赵麟、赵凤都是当时著名的书画家。元仁宗曾命赵孟頫、管道升、赵雍各书《千字文》,并将三段书迹装裱为卷轴,“命藏之秘阁,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也”。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赵氏一门三竹图》也成为这一书画世家的一段佳话。夫人管道升深知赵孟頫的内心痛苦,为排解苦闷,两人不仅用诗文相唱和,借书画慰藉精神,还曾同拜高僧为师,从佛教教义中寻求解脱。延佑六年(1319年),相濡以沫的夫人管道升病逝,深受打击的赵孟頫多次上疏请求辞归。回到吴兴后再也没有北上,直至69岁无疾而终。元英宗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敏”。(支金平)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