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归舟图
提起书画市场,画友们聚在一块常常会发出慨叹:“现在是懂行的看画,外行的买画”。言下之意是买画的藏家其实不太懂行。然而,就笔者所接触和观察而言(因编辑画册多年,认识不少藏家),近二十年来,书画拍卖市场历经大小高潮、调整期的历练与洗礼,多数已逐渐变得理性与谨慎起来。现在,不少藏家在艺术品交易过程中可说是越来越挑剔了。不少平庸的作品(哪怕是名家作品),藏家们只看一眼,就会发出“作品雷同太多、个性不强、墨色不好、构图平淡、简单粗糙、应酬货”等等专业评判术语,眼光与品位日益提高,绝不会轻易出手。对所关注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精劣与否、擅长还是玩票都深入了解,多加研究。即使是近年陆续新晋的收藏“初哥”,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程度较高,审美眼光也远非我们画人想象中的“不懂行”了。试举两个小例:某日,笔者陪一年轻的银行副行长逛广州艺术博物院。他说自己开始关注艺术品收藏,完全不懂行。当他看到侧厅过道墙上悬挂的卢延光画作时,忽然对我讲:喜欢卢延光的山水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面貌,不喜欢黎式样式的山水画!其二,增城一老板喜欢笔者的竹子,没有讨价还价就挑了一幅似乎“卖相”并不好的《日暮归舟图》(画面有点黑)。我看她还算大方,既不看我的头衔也没有看我的“位置”,我也大方地另送一幅小的色泽较亮丽的牡丹翠竹图。谁知她居然不要,还说她只喜欢宁静素雅的东西!———你能说他们不懂行吗?!
有意思的是,现在反倒是不少画家一边埋怨却又不去自省一番,整天陶醉于烂熟于胸的一招半式,年复一年地复制着千篇一律的“艺术品”,乐在其中,浑然不觉,不思进取与创造。作品大众化脸谱,既没学术价值、文化含量,又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这样的“产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中让人过目而忘,甚至不想多看一眼……如此下去,火热的书画市场也会跟这些画家擦肩而过,时间也终将会无情地淘汰一大批平庸的画家。届时就请不要再去埋怨别人“不懂行”了!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