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肖旭能熟练地把各种文化元素添加在脸谱面具上,包括很多高端礼品商都找到他来定制。
看着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肖旭突然萌生了在地摊现场画脸谱的想法,“古城和影展结合,这是一种传统和前卫的碰撞,于是我也想到转变,用现场创作的方式吸引顾客。”
——肖旭
在平遥古城内的明清一条街,你能看到一家名为“萃谱园”的古色古香的店铺,里面的木构书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脸谱面具,而以脸谱为设计元素的帆布书包就挂在店铺门口,五彩斑斓,独成风景。这家店铺的主人名叫肖旭,是土生土长的80后“平遥家”,墙上所绘制的脸谱面具、书包以及跟脸谱相关的衍生品,全部出自他手。
在店铺不远处,肖旭还有一家工作室,这是平遥县委、县政府为了扶持本地艺术家而特批的。肖旭在这个二层楼的古建小楼内,创作、研发新的晋剧脸谱种类。这个地方也成为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学生的聚集地,很多人慕名前来跟他学习,而他也乐于跟他们交流,汲取新鲜观念。
肖旭设计的代表中国各个银行特色的面具,曾经在“中国国际用卡时尚节”中进行过展示,并大获成功,而且他的晋剧脸谱面具作品及摄影的个人作品,不仅在平遥影展上展过,就连在北京的艺术圈内,都留下了肖旭作品的印迹。据粗略统计,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学员来到平遥跟他学艺了。
平遥是肖旭的福地,在这里,他从庄稼汉变成了手艺人;平遥影展,更让他完全蜕变成了艺术家……
父母都是农民没想到农家出了个艺术家
俗话说“纵有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生于1982年的肖旭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打小就喜欢美术,喜欢创造些小玩意,最初尝试着画脸谱面具时,在山西大学的“夜市”上摆过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东西有艺术气息,相信有文化的大学生们会喜欢。“其实80后很难,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没赶上,90年代的炒股也没赶上,到了2000年之后兴炒房,但咱年龄小没钱,只能自己想路子,积攒第一桶金。”在肖旭印象中,平遥有很多手工艺人,他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就是大人们剪纸、做推光漆器。鉴于自己有些国画功底,他开始琢磨着把戏剧脸谱画在面具上。“当时我卖一个面具是30元钱,在大学校园里还挺有市场的。”肖旭并不怕吃苦,因为他祖上曾是晋商,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他却看过很多晋商的故事,知道祖辈们创业不容易,做生意不容易。他始终坚持做脸谱面具,并时刻想着改良,用更多新奇特的产品吸引顾客。
肖旭说,自己当初能靠画脸谱养活自己,全村老少都觉得新鲜,不少人还委托他爸妈问他要脸谱,等着“升值”。“那时,我爸妈特自豪,他们没想到农民家庭能出个靠艺术吃饭的儿子。”
平遥申遗成功后,家里人给肖旭打来电话,说古城里一下涌进很多人,劝他到古城里做生意。
在“日升昌”对面摆地摊
2000年国庆,肖旭下决心从太原回到平遥古城,继续做他的老本行。那时他没钱租店铺,就在亲戚家开的饭店旁摆地摊。说来也巧,他的地摊就在日升昌票号的对面,游客参观完票号后,自然会到他的地摊上看一看,挑一挑。曾经一位福建游客捧着心爱的脸谱鼓励他,“你这虽然是在前辈们做的大生意门口做的小生意,但我相信你会成为新一代晋商代表。”这话让肖旭觉得自己的这小面具也不简单。
2001年,首届平遥影展拉开帷幕,看着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肖旭突然萌生了在地摊现场画脸谱的想法,“古城和影展结合,这是一种传统和前卫的碰撞,于是我也想到转变,用现场创作的方式吸引顾客。”这个办法果然管用,有人现场表演,大家不管买不买,总是要围观一下的。肖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而经过多年的地摊“锤炼”,肖旭潜心研究的各种脸谱面具,从晋商题材到舞台剧题材,越来越多种类的脸谱琳琅满目地出现在他的摊位上。
意识的转变为他赢来商机
让肖旭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转变,他说:“以前只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觉得能养家糊口就好了,现在,我可以自己创作了,甚至可以为顾客定制服务,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每年影展,肖旭都会把店铺留给亲戚管理,因为他要去看展览,每个场馆都会参观一通,并且找机会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交流。他说,观念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说得难听点,以前的我思想闭塞,不懂得跟人交流,但通过展览,我看到了很多前沿性、延伸性的艺术作品,而且跟他们交流,他们能带给你很多的创作思路,让我的思路变得具有开拓性,作品能多元性。”
如今,肖旭能熟练地把各种文化元素添加在脸谱面具上,包括很多高端礼品商都找到他来定制。2009年,首届中国国际用卡时尚节开幕,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的人汇集京城,而最为耀眼的是名模们戴着11家国内银行和四家国际银行标志性的面具走秀,这些面具的设计者就是肖旭。
还有,肖旭的脸谱面具被选为平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委、县政府为了鼓励、扶持年轻的手工艺人,专门在古城里为他找了间房子,当做创作室。肖旭充分利用了这个空间,不仅把它当成了一个小小的脸谱面具博物馆来展示自己多年来的作品,而且还作为外地艺术院校学生的“根据地”,只要来了平遥,大家都会在这里跟他聊艺术,搞创作,甚至不少游客都选择来他的工作室歇歇脚,彼此交流一下对平遥古城的感受。
因为摄影展变成摄影师
如果不是摄影展,肖旭成功的道路会漫长一些,他不会拿起单反相机,用镜头拍摄故乡的美;如果不是摄影展,他更不会搞很纯粹的个人作品展,并由此走出山西,到大城市,到高校举办个人展览。“我之所以选择拿起相机,起初是因为跟名人合影方便。”肖旭说,平遥影展举办过后,吸引了很多名人来古城参观,当年福建东南卫视有一档节目,是歌手黄安主持的,他还慕名到肖旭的店铺里学习画脸谱。肖旭在平遥古城里见过张铁林、韩雪、赵薇等人,而他的摄影技术从最开始的卡片机发展到单反相机,也从简单的拍明星合影发展到拍人物、拍美景,拍古城里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在平遥影展上办过两次展览,一次是脸谱面具的个人创作展,一次是和平遥当地的摄影爱好者一起举办的摄影联展,可以说我也是个摄影师。”肖旭还说,因为影展,越来越多的平遥人像他一样,开始搞起了创作,玩起了摄影,让古城被艺术的氛围所包围,这是最令他自豪和满足的事情。
他担忧外来商人对古城的破坏
现在的平遥古城,名震海内外,很多外埠文化也趁此沁入其中。对此,肖旭有过自己的担忧,因为在雄厚的外来资金投入冲击之下,本地文化从业者有些力不从心。而且,古城内有了各种各样的商贩,让他对平遥的未来有了自己的思考。
肖旭说:“记得小时候,在古城里还能看到很多手工艺人,但现在古城内被很多外来商人所包围,他们看中了商机,纷纷在古城开店,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本土的文化产品,这似乎有些变了味道。”此外,最令肖旭担忧的是外来商人对古建和环境的破坏,为了装饰店面,扩大空间,有人把店铺里的承重墙都拆了,还有的人往墙上、木头上钉钉子,这都是一种破坏,“久而久之,古城只会变成满是商业味道的街区,少了古朴和宁静。”
都说经济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有些记忆和历史势必会有所损失。平遥也一样,申遗的成功、影展的举办,让这所城池从含羞的“少女”变成华丽的“贵妇”,可是,在这种蜕变之下,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它也在改变自己的容颜和味道……谁能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你我做起,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吧。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