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贫穷是一笔财富,这句话不一定适合所有案例,但对齐白石来说一点儿也不错。齐白石天资聪颖,不会走路就会认三百多个字,假若他生在一个稍微富裕点的家庭,这样的天赋会被加倍挖掘,然后顺理成章地走上科举之路,成为一个秀才或举人。然而他生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家庭,给他精神性的发展需求造成了无尽的压抑。
齐白石家人盼望生下来个棒小伙子好耕田,却来了一个身子瘦弱的书生胚。由于贫穷和需要劳力,他自学看书写字,都不被家人所支持,并且被祖母训斥说“哪见文章锅里煮”。十五岁下地拉犁时,牛的劲儿能把他往前摔一个跟头。这个跟头摔出了他十五年来的压抑和愤怒。满身泥水的阿芝(齐白石小名)一怒之下翻山越岭跑到做木匠的从叔祖父齐仙佑,一把鼻涕一把泪,信誓旦旦要学做木匠,死也不回去耕田。这一出苦肉计,赢得师傅同情,从此他脱离了土地,逐渐成了大料木匠,做柜子,做桌椅,天赋奇才,一年就出师。一年后,他遇到了高级木匠周之美,他四处托人,最终拜师周之美,学习小料木匠。
齐白石19岁时,小料木匠正式出师。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以一个木匠学徒的身份,形成了严谨的工匠精神价值观——首先,做活计是为了赚钱,其次,为了赚更多的钱,要不惜一切代价把活计做到最好。
据齐白石长孙齐佛来回忆:“祖父为了更新雕花式样,招徕更多主顾”,向人去借《芥子园画谱》。在没有大规模印刷术的时代,一本书的价值相当于普通人家几个月的生活费,借书需要中人作保,只借7天,如有污损,全额赔偿。齐白石千辛万苦借来这本书,以巨大的毅力,在做工之余的酷热夏夜,点起烟熏火燎的松油火,用竹纸和毛笔上将这本画稿全部勾脱下来,装订成16本小册子,日夜学习。凭着芥子园画谱,齐白石的雕花手艺超越了麒麟送子,双凤朝阳等传统花样,成为十里八乡的翘楚,甚至将中国的雕花工艺推进了一大步。这样的刻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于当时的齐白石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他已经是传统意义上很好的小料木匠,无需改进也可以吃饱饭。但正是这种对财富的追逐初衷,和“要做到最好”的工匠精神价值观驱使着他向前走。
这两种性格贯穿他的一生,体现并导向了许多其他的结果。在追逐财富方面,齐白石从来不掩盖自己的原始欲望。他首先认为画画是为了卖钱,书画对他而言是一个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卖画卖印,则是详尽标价,锱铢必较。客厅里贴满了价码表:“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折扇每件6元”;“题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虫鸟,每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另,工笔贝叶草虫,每只照原笔单加三倍,大洋红之画另加价”;“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而且不讲情面,不论是谁,都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能赊账,不能还价,不能以物代钱。墙上告白云:“送礼物不画,请客不画,为外国人翻译者无报酬”;“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壁上还挂有一幅《招饮图》:一老人手持酒壶,一手招另一老人来饮酒,持笔老人一手却之,且面带怒容。还有一幅画也是很好的证明,齐白石画了一把锄头,一个箩筐,并且题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墙。”别人口中神圣的充满灵性的艺术创造,在他的看来就是艺术生产,和种田没什么区别。只要你用了锄头劳动,就会有箩筐进行收获,这是一种农耕时代最朴素的勤劳致富的价值观。但齐白石对自己的产品标准要求很高,这是能够卖到更高价钱的筹码,君子爱财,坦坦荡荡,提供产品,保证质量。
齐白石一生勤奋,是位高产画家,据北京画院统计的数据,他一生留存下来的作品有9500件,以平均每人收藏十件作品计算,也意味着至少有近千位藏家参与了齐白石的收藏市场,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量。几十年来一点一滴铸造起来的金字塔形价格结构,造就了齐白石作品强大的抗跌性。(文:马静)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