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对忙于学业的孩子们来说不再遥不可及——一个流动的美术馆可能就出现在某个小区或附近的广场上。这个名为“当代艺术进社区——献给孩子们的流动美术馆”的公益活动,让“压力山大”的孩子们可以放松心情,随手画下所思所想,让艺术流淌进孩子们的生活。
流动美术馆走近孩子们
在古北黄金城道的一块社区空地上,3岁的袁昕怡扎着小辫子,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一个流动美术馆的展台。上海学生公益品牌联盟的志愿者拿出卡纸,小昕怡开始一笔一画地画着。在一个名叫全天的中学生志愿者指导下,太阳、蝴蝶、绿草的轮廓渐渐跃然纸上,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在小昕怡的画笔下诞生了。
这个献给孩子们的流动美术馆是喜马拉雅美术馆发起的公益活动,从2010年开始,不定期地开进上海的社区文化中心、公共广场,让对画画感兴趣的孩子们随手参与,在专业志愿者的陪伴和指导下画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没有什么时候可以自由地画画,进美术馆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就想,他们不进来,我们就走出去,把美术馆送过去。”流动美术馆的发起人,喜马拉雅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刘麟告诉记者,在每一次画画工作坊开展前,孩子们会先参观跟流动美术馆一起到现场的小展览,“不用了解这些展品的社会意义,或是艺术家本身的想法,只是作为扩大孩子‘美术阅读量’的一点补充,为孩子们自由画画提供一些灵感。”
随着项目成熟,流动美术馆的孩子们还从纸上画到了墙上。新场古镇的一间小屋,就是参与到流动美术馆的孩子们的小杰作。“在古镇的民间艺术小作坊里,孩子们对一间破旧的小屋进行创意改造,里里外外的墙都成了他们的画纸。这样的画画方式是他们在学校和培训班里遇不到的。”
从不评判画得好还是不好
“技术上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首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将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是感动通过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刘麟告诉记者,画画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带来的不仅是绘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的补给。
在流动美术馆中诞生的作品,刘麟和志愿者从来不去简单地评判画得好,或是不好。“我会跟孩子说,这一处的颜色选择得很妙,那一处的形状画得很有趣,我们一直在尝试发掘每一个孩子画中的亮点,激发他对画画的喜爱和热情。”
刘麟告诉记者,流动美术馆会开进更多人的生活,让那些可能从未走进过美术馆的群体了解,艺术离他们其实很近。“我们正在筹划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来到流动美术馆,老人、聋人、智障孩子,希望用艺术的方式呼吁和鼓励大家关怀他人、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