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10月9日讯】9月29日晚8点,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展演在湖南大剧院举办,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优秀群众文化节目集中亮相。这场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主办,并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始于今年3月,是湖南有史以来演出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公益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半年多来,湖南各地共开展群众文艺演出1.3万多场次,参演的群众文艺团队超过1.1万支,参演群众80余万人,观众1670万人次,参演节目13.8万多个,其中新创节目6万多个。
群众热情参与
持续了半年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在衡阳市衡阳县樟木乡的一个晒谷场演出时,演到中途现场突然停电,观众自发用十几辆摩托车灯把舞台照亮,使演出继续进行。
在岳阳市“欢乐潇湘”决赛上,花鼓戏小调《乡里婆婆》赢得观众持久的掌声。该节目的5位表演者来自岳阳县甘田乡,均已年过花甲。为把节目排练好,她们吃住在队长邹秋保家,实施“封闭式”训练,每天早上5点起床,有时练到晚上11点多,坚持了20多天。
为了排练好参赛舞蹈《荷花缘》,长沙市雨花区左家塘街道赤岗社区书香艺术团的时尚大妈们利用网络建立了QQ群,发布排练通知,讨论舞蹈动作,还在网上购买了演出服装。
湘潭市湘潭县梅林桥镇月形村村民李新明因爱好编写打油诗而被乡亲们称为“草根诗人”,他为“欢乐潇湘”活动撰写的打油诗有近100首。
在“欢乐潇湘”的舞台上,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风华正茂的工人,有“80后”上班族、“90后”学生,还有老当益壮的老年合唱团和舞蹈队队员。据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孟庆善介绍,目前,遍布湖南城乡的群众艺术团队已达到2万多支,这次报名参赛的就有1.1万多支。
非遗元素融入表演
“欢乐潇湘”活动还激发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文艺创作的热情。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由群众新创作的节目6万多个,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多种类型,仅张家界市的新创节目就达51174个。这些新创节目内容多反映农村新生活、农民新的精神面貌以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
很多节目还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张家界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把当地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中,特别是部分非遗项目被改编成文艺节目搬上舞台,让观众大饱眼福。
怀化市根据通道侗族自治县大戊梁歌会中的民俗活动编排了舞蹈《抢鱼塘》,表现了侗族男女青年通过在稻田里比赛徒手捕鱼来交流感情的场面。张家界市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的村民们用舞蹈的形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白族仗鼓舞搬上舞台。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临湘市聂市镇“十样锦吹打乐”、岳阳县“月田渔鼓”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器乐也都出现在了“欢乐潇湘”的舞台上。
72岁的张家界市慈利县通津铺镇老村支书陈桂清带着村里的三盘鼓文艺表演小分队创作了5个文艺节目,一边免费为群众表演,一边进行排练。村里的很多农民白天忙完地里的活,晚上就挤在村娱乐室看他们表演。
文化服务不断深入
“欢乐潇湘”活动把舞台搬到了广场、公园、学校甚至田间地头,既节省了场地租金,也拉近了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活动中,基层干部与当地群众一起观看表演、交流互动,倾听意见和建议,受到群众的好评。
各地还分别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基层乡镇、街道,对群众文艺节目创作和排练等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王蕾是常德市澧县文化馆的文艺专干,“欢乐潇湘”活动开展后,她主动下乡为群众创作节目和辅导排练。为创作由当地非遗项目改编的节目《夯歌情》,王蕾跑了20多个村庄,走访了30多位老艺人,挑灯夜战,终于完成了编导工作。由于参演的群众年龄偏大,记忆和模仿能力不是很好,王蕾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做示范,手把手带领群众排练了一个多月。
株洲市各市县区则组建了随叫随到的群文服务团,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水准。截至目前,株洲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群文服务网络,拥有成员300多人。这支队伍已成为辅导群众排练节目、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据悉,活动结束后,群文服务团将作为常设的公益机构持续为全市群众提供服务。(文:陈清)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