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雷祺发:艺术评论需要高级词汇吗?
2017-01-15 来源:艺术国际博客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艺术作为人文世界一块领地,成为专门的学科。随着学科分化的加快,艺术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度也越来越紧密。但就艺术这块领地来说,必要的专业术语以及书写氛围是需要有的。现在不是在流行跨界吗?

的确,我对不少跨界从事艺术评论的批评家、学者另眼相看。因为他们能够把不同学科的词汇运用到艺术评论,无论从书写方式还是书写语气上来看,让人读之如沐春风、余味缭绕。相比之下,我对那些专门以炫耀西学词汇的批评者感到无语。在我看来,属于这种情况的话,多数是高级词汇使用者。这种所谓的高级词汇,多数是班门弄斧者。

读这类批评家的文字,很伤脑筋,既读不懂,也不知在尽说些什么。当然,这不能全归罪于读者,说读者没有阅读能力如何如何的话,这明摆着是在剥夺读者的发言权吗?作为批评家、评论者,生产出来的知识,理应考虑读者的阅读能力、阅读心理、阅读氛围。无论批评家也好,评论者也罢,做不到深入简出,也别怪读者言之弃之愤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批评家、评论者。因为你的文字不适合在这个时代传播,无人以之为贵,让人不觉得遗憾吗?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是批评家还是广大读者,当我们在唾骂那些学术气很重、术语成堆的文字之时,请不要误判。因为专业词汇不等于高级词汇,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远不是个人仅有的观感,对它解读时,必然涉及专门的艺术词汇,诸如巴洛克艺术、古典主义艺术、视觉艺术文化、怀斯艺术风格、岭南画派、八五美术思潮、政治波普、伤痕美术、当代艺术,如此等等名词解释,难道不需要专业书籍阅读,就能随便让一位读者之所以然吗?非也。欣赏艺术作品、从事批评文字的人,如没有具备足够量的词汇,那么在文字书写过程中必然捉襟见肘。值得高兴的是,我读甘肃博友冯国伟的评论文字时,并没有遇到上述所说的语言障碍问题。

我发现,冯国伟运用专业词汇的数量,随着三本文集(《艺术人生》、《心相·印象》、《以心印心》)逐渐递增,且书写感很好!从第一文集来看,所运用的专业词汇并不多,但驾驭文字的能力却一直很给力。当我从第二本文集与第三本文集相比较之时,这之间仍旧有所变化。当读完第一本文集《艺术人生》之后,拿起第二本文集《心相·印象》来读,之间的变化简直令人不敢相信!无论是用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能做到左右逢源的地步,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底气与自信充蕴期间。加之,冯国伟是真正中文系出身,大学时期爱写诗,对文字的敏感度比一般人强烈。

今天来看,这种优势体现的前提,是冯国伟曾专门花一年的时间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硕研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个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意识。再加上,他处在文化之都的北京,目睹过不少东西,可谓视野开阔、壮怀心胸。从最开始有意识的学习、模仿,到逐步形成如今鲜明的个人文风,这个过程对于冯国伟来说是辛勤的,同时又是值得的。

“是否离开了高级词汇,评论就不高明了呢?”这是冯国伟在《高级词汇的光环》(出自《心相·印象》)一文中发出的反问。其实,写作不需要炫耀高级词汇,但不是说不要专业词汇。如果读者非要让我举例论证的话,我们不说远的,近一点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或者现在世的陈传席先生,这二位的评论文字,想必很多读者见识过,是不是像某些批评家、学者那样成心搞术语堆积,让读者不好受为乐?总之,对于艺术评论使用所谓的高级词汇的现象,我对之的看法是:第一,不要把必要的专业词汇等于所谓的高级词汇;第二,随着时代阅读习惯的改变,所谓的高级词汇也不再是高级词汇;第三,批评家、学者慎重造新词,因为众多的读者的阅读心理是呈现一种历史性的改变,新词的出现应当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文:雷祺发)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冯国伟 批评家 艺术评论 雷祺发 高级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