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徐冰:好的艺术作品要与时代对话
2017-01-1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徐冰照。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由“伪造”的汉字创制的无人能懂的《天书》,让徐冰这个名字响彻中外艺术界。从辗转西方主流艺术圈20余载,到回国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长,这位至今仍颇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反而对中国的传统方法更看重、更珍惜、更敏感了。

回头来看,以往作品虽说题材不一,但徐冰认为最大的共通点在于,它们都在尝试挖掘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东西。

此前他曾经用一堆建筑废料拼接成了一对壮观巨鸟,他的灵感来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凤凰”。这一次,他把主题定为了带有隐居文人气质的“桃花源”,徐冰将来自中国各地的9种山石以及中国陶瓷,共同完成这一心中的作品。

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简称《桃花源》)的新作,将于112日在位于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简称V&A美术馆)开展,展期3个月。徐冰希望人们在伦敦工业文明的都市背景下,欣赏他的作品时“如同在观赏一幅长卷轴画”。

近日,徐冰就《桃花源》在京召开媒体见面会。会后,徐冰接受了记者记者的专访。

在徐冰看来,他认为艺术不应把学院与在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割裂开来,他也强调艺术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时代推进艺术家寻找新的表现语言,而好的艺术都是和它所生活的时代之间的一种对话。对于近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徐冰则持冷静态度,他表示,人们喜欢中国的艺术家缘于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了解中国,“与艺术本身还没有非常大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不是割裂的

记者:新作《桃花源》所呈现的是您心目中的“桃花源”吗?

徐冰:可以这么说。我用所有手段来做这样一个作品,那它一定是我心目中的桃花源。我相信它也是所有人都向往的。

记者:将这中国式的园林摆在伦敦这座城市,您希望人们能有哪些观感和体悟?

徐冰:我最希望不管什么文化背景的人,只要看到这样的景观,不论它是真是假,是否人造,都能非常喜欢,而且很希望能融入其中。我相信这能实现。今天没有一个大家满意的生活环境,不管你生活在哪里。我相信这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所共同向往的。

从手段上来说,《桃花源》这个作品里,在V&A美术馆中庭花园中间的这潭湖水,外围包裹着欧洲古典建筑,本身就构成一种很强烈的反差。建筑之外又是伦敦这样一座工业化的、嘈杂的城市。倘若没有外围的环境,中间的湖水和村落以及人造出的景观就不显得那么珍贵。这种珍贵感是由它的环境和我们当代人内心的问题带出来的。

记者:我们能从《桃花源》与您此前的作品中寻到哪些一样的线索?

徐冰:内在是有一种联系的。像我此前的作品《芥子园山水卷》、《背后的故事》,是用一些植物、树枝等废料做的山水画,这些作品与《桃花源》一样,都在探讨中国绘画和中国艺术特殊性的部分。你无法用这样的方法再现成一张写实的油画,但可以再现为非写实的中国画。这就延伸到一个深入的问题,即中国绘画、中国艺术与自然间的关系,它的特殊性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我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手段,探索没被人们认识或忽视但在我们的传统智慧中非常优质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当代艺术可以从人们的精神传统中挖掘的资源很多,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概念化的,大家都没有经验,因为过去一两百年里我们都在学习西方经验。那在今天,怎样用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这是需要寻找经验和方法的。

记者:所以尽管您的创作是现代艺术,但其实您是一个很“传统”的人。

徐冰:对。其实艺术中的传统与当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从来不把学院与在野,传统与现代,或者东方与西方绝对划分开来。艺术创作是非常个人化的。

艺术要与时代对话

记者:您常强调艺术家与时代的关系。那您认为艺术家应该如何提高处理这种关系的技能?

徐冰:艺术的真正深度不是由材料、风格之间比较出来的。你不能对安迪·沃霍尔与齐白石作品的风格进行对比,看哪个更高哪个更低。而是要看艺术家如何用艺术和生活时代、和生活的周边社会发生关系。因为好的艺术都是和它所生活的时代之间的一种对话。

记者:所以您认为自己在20多年前不可能产生做《地书》的念头,而在当下将《天书》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徐冰:一定不行的。因为所有艺术创作的语言是与我们最终要制造的意境发生关系。这就涉及到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但是新的艺术语言是怎么出现的?有什么理由去创造新的艺术语言?简单来讲,就是因为艺术家对所处时代有一种感受,而这种感受是特殊的,过去所有的语言和说法都不能准确表达他在今天这个时代所感受到的、所要说的东西,这就要求艺术家寻找新的表现语言,这时,艺术语言就推进了。

所有艺术史都是记载和表彰在艺术语言上有推进的艺术家。并不是记载他有思想,那是为哲学家做的,也不是记载他用文字表达自己作品表达得好,那是为文学家或批评家做的。艺术家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考虑如何把对时代的灵感转换成有效的艺术语言落实到作品中。

记者:回过头看中国当代艺术30年,您认为与“85新潮”那个时候相比,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倒退了?

徐冰:我在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到底能承担什么角色,依托于中国能否继续发展,以及能否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文明方式。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艺术家那么有价值,是因为背后有被证明有价值的美国的文化方式——艺术是意识形态最敏感部分的反映。

百年来,中国整个大的思维都是按照西方的框架和脉络,因为我们都觉得我们是落后的。但人类现在的关系这么复杂,有这么多新问题,大家才开始意识到,西方的方法有问题,或者至少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未来。今天,中国如果可以找到新的方法和文明方式来解决今天的问题,那时中国艺术家就有价值了。

中国当代艺术不成熟

记者:就您的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有哪些关联性和差异性?

徐冰:总的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年轻、不成熟的,它本身在一种悖论中发展,即发展的过程中随时做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瓦解的工作。同时这个领域是依据西方人的框架建立起来的,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当代艺术在世界各地开花。可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也表现出了一种自说自话或者说很无聊的现象,从几次大规模双年展上的作品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我认为,一个领域本身是不能为自己带来新鲜血液的,而往往需要从领域外来寻找。那道理很简单,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当代艺术,若要做出自己新的解释,可以从西方文化之外的部分寻找,也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

记者:发展到近几年,似乎市场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您认为正常吗?

徐冰: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一件艺术作品要花很多钱,那他必须要考虑除艺术之外的资金来源的问题。不解决与社会的交换关系,就很难做东西。现在任何领域的东西都是由市场来左右,艺术家对此不能回避,他的底线就是怎么来面对市场。

市场只是艺术价值判断的一个省事的标准,但严格来讲不是唯一标准。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很难量化,所以辨别起来也就更困难。在当代艺术这样年轻的领域,对作品的判断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大家不知道该如何去接触和判断此类东西,便习惯以价格来衡量。

记者:在此背景下您也有个说法,认为中国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艺术家群体。

徐冰:对。因为中国被推到了历史前台,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是怎么回事,怎么发展那么快。艺术是意识形态敏感的部分,他们一定要关注中国的艺术到底发生了什么,由此中国艺术家受到很多关注。这也导致一些中国艺术家误以为自己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但别人很大程度上是在关注你的作品反映出的一种中国景观,这是了解中国的一种信息渠道,与艺术本身还没有非常大的关系。(文:刘长欣)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徐冰 艺术作品 好的 要与 时代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