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美术家施大畏:用艺术诠释英雄主义的情结与梦想
2017-01-15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吾欣
文章分享至:

 

施大畏

 

老乡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施大畏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追求和努力。近20年里,他以诸幅巨作证明自己所拥有的强烈使命感。

有生活,艺术就大

施大畏早年以创作连环画出名。他创作或参与创作的连环画《李自成》、《朱德在井冈山》、《暴风骤雨》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多次在全国获奖。他绘画的成名作《祖国处处是我家》、《万丈高楼平地起》,都是反映建筑工人生活的作品,直到今天,但凡上海有重大建筑工程,他依然会抽空去工地转上几圈。他说:“我画画,其实是在经历着别样的人生,也就是深刻体验着描绘对象的生活与感情。”

1989年创作《归途——西路军妇女团纪实》开始,施大畏告别自己画熟了的、并为人们所熟知喜爱的图像,割舍画面中的闲情逸致,精神抖擞地从历史和神话中寻觅人类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历史印痕,将敏锐的视点聚焦于重大历史题材和神话故事上。由是,他努力实现自我更新与蜕变,画风为之一变,变得厚重凝练、沉郁顿挫,诗性的力量不可阻挡,如江流入海,莽莽苍苍。 

《归途》获得了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对施大畏激励不小,他甚至获得了来自文学界、史学界的响应。在此后的20多年中,他连续创作了《天京之变》、《辛亥百年祭》、《长征系列——生》、《长征系列——湘江血·涅槃》、《不灭的记忆——南京·1937》、《1941.1.14皖南事变》、《国殇》等巨作。从这些作品的题目中就可以知道画家对历史肌理与横断面的选择,对人物形象与命运的选择,这其中不乏对历史的解密,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对历史人物的重估。但无论人物定格在哪个历史节点之上,那种扑面而来的悲剧气息,总让人震撼并迷恋。

施大畏在创作连环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曾特意到北京拜访丁玲。他非常推崇丁玲关于“有生活,作品就大”的说法,认为:“这个大,就是人物的丰满形象,就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主题思想的丰富性与永恒价值,就是持久的人性力量。”

在体验生活中加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加深对作品中诸多人物命运及生存环境的观照与思索,这样的艺术观念与实践,让施大畏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穿透力和张力,能够表现出艺术对象复杂而丰富的内涵。 

艺术的人性具有国际性

施大畏的中国历史和神话题材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取材于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中具有深刻持久影响的重大事件,第二类着重表现中国现当代历史中某个特定时期、特定事件,第三类是中国神话。这些作品有的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的获得多项全国性的美术大奖并巡展各地甚至国外。

在施大畏的画室中有幅巨作,是施大畏、施晓颉父子俩为“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而创作的巨作《洗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顶天立地的画面气势逼人,延续了施大畏近年来一直苦苦探寻的历史画创作风格,虽取材于特定的历史事件,又超越具体的历史,高度概括而富于象征意味,挖掘出被压迫者抗争某种不公环境的精神特质。画面中有我们熟悉的起义领导人,如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也能辨认出上海滩上工商界及帮会的各色人等,还有形象猥琐的投机分子和叛变者。枪林弹雨及棍棒交加的混战中,翩翩飞出了多只白鸽,它们纯洁而柔软,为血色黄昏的悲剧气氛平添了一抹女性化的暖意。这些白鸽是献给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仁人志士,也是献给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更是画家通过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象征符号记录自己心灵演变的载体。它们在历史画面中代表了民族精神的升华。

数年前,上海中国画院应邀前往美国纽约,在切尔西艺术博物馆举行“春华秋实——上海中国画院藏品展”,不少美国观众对施大畏送展的巨作《长征系列——生》印象深刻。美国华盛顿大学怀恩教授甚至说:他没有想到古老的中国画也能用如此现代的艺术表达方式讲述人类不向命运屈服的动人故事,从中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顽强意志。

政治倾向如此鲜明的作品何以引起美国人的认同?就事件而言,长征被西方人解读为人类为了生存所以要向极限挑战,而《长征系列——生》中塑造的群像就在这个精神层面上拨动了他们的心弦。

施大畏说:“艺术的人性具有国际性。把艺术放大就是体现人性的‘真善美’,这是不变的观念。”历史题材画还应该有一种永恒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延续至后代,不妨让后来者当小说来读,读出别样的滋味。

神话中有灵魂的栖息地

施大畏最近完成的一幅巨作是《鲧的故事》,主要人物是大禹的父亲鲧。鲧是有崇氏的部落首领,在尧帝时代被四岳公推为他的接班人,尧帝其实是知道鲧有人格上的严重缺陷,刚愎自用,不善于团结人。为了考验他并给他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尧帝就派鲧去治理黄河。鲧开始相当努力,但总是一根筋地用堵的办法,花了9年时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且鲧还因为自己的贵族血统,不愿亲临治河第一线指挥。于是尧帝杀了他,叫他的儿子禹来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这幅巨作在空间处理上也一如施大畏此前的历史作品,满满当当的布局令人窒息,面画中以鲧为中心,充斥着人的头像,双目怒瞪着苍狗白云、青山黄水,还有残缺而扭曲的肢体,伸张的大手与挣扎的泥足,还有笨拙的治河工具,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人与权力等冲突因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强烈地表现出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对命运的抗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

这幅画属于历史,但不限于历史。像鲧这样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施大畏认为,神话是人类永远的梦想,并不只在人类的童年才有。故而在近20多年里,他在创作历史主题画的同时,也创作了不少神话题材作品,比如《开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是一个多重的故事,可以为人类的存在状态提供不同层面的隐喻,可以透过神话,对敬畏的人与事保持远观,免去直视时的不安,又可以完成梦想的投射,让人心得到补偿和满足。他说:“我们在欧洲的美术馆里可以看到西方有那么多气宇非凡的宗教画,我们为何不能画好自己的神话?中国神话与欧洲神话有所不同,悲剧意识也相当强烈,元气似乎更加丰沛,它们是民族魂的存在,是可以感动世界、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文化元素。”

施大畏还关注逐日的夸父、怒触不周山的共工、以头贿客而替父复仇的眉间尺、铸剑的干将莫邪……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里有着独特审美价值的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他留意已久。施大畏准备画10幅,然后办个画展,让观众一起重访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他说:“在人心浮躁的当下,我们需要在神话中安置自己的灵魂,找到自己的出发点、荣耀和归宿。我是一个英雄崇拜主义者,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能够体现永不服输的英雄气质就能让我心生敬意。英雄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历来就有英雄主义的集体情结与梦想,尤其是在民族遭受重大灾变及面临危亡之际、在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之际,这种精神就构成了推动整个民族前行的强大动力。”

施大畏,1950年生,浙江湖州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巡视员,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兼任中华艺术宫馆长。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文:沈嘉禄)

责任编辑:吾欣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美术家 诠释 施大畏 用艺术 英雄主义 情结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