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讲授《传统文化活化与当下设计》 莫保平
摄
张志学(左一)、徐岫鹃(左四)与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一起参观中国美院基地
张德玉 摄
郑巨欣讲授《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 李晓和 摄
2013中国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师生合影 李晓和
摄
由中国民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联人事部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省民协承办的“2013中国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于10月9日至11日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此次活动是第五届中国艺人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手工艺杰出传承人、民间文化产业经营者及管理者与民艺专家、艺术设计领域的资深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我国民间美术的基础理论、传统纹样、流行趋势与当代活化等诸多课题进行专业授课和专题研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志学、周燕屏,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秘书长郭希敏,中国民协办公室主任徐岫鹃,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柳国平,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浙江省民协主席、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浙江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蒋水荣等出席研修班结业仪式。
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变,许多优秀传统民间手工艺面临传承机制弱化,精湛的手工技艺逐渐退化,甚至传承链中断现象。如何推动民间工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增强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的应用,让民间艺术的创作更好地与文化消费市场对接,通过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更好地实现民间文化的活态保护,促进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已成为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课题。
此次培训聘请多位长期从事民间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理论研究及设计应用的教授和学者为主讲嘉宾,宋建明、吴海燕、杭间、刘正、郑巨欣、王其全、成朝晖、陶音及姜图图等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和理论视角,就传统文化活化与当下设计、色彩设计、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流行趋势与未来设计观、民俗图案的内含等作了深入探讨。
除文化创意设计专家讲座之外,研修活动还包括民间工艺杰出传承人的祖传技艺展示、民间手工艺精品展、传承理念与创作经验交流等。
——研修班学员感受——
民间艺术的未来更加辉煌
江西渝州绣坊 张小红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收获季节,我有幸与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家朋友们,应邀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出席参加了中国民协组织的关于色彩设计、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原创之路、当代设计的发展趋势等学习培训活动,使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一方面,让我对现代派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了全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理论水平和艺术创新意识都有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我的艺术创新之路,又点燃了一线新的希望。
在这次学习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宋建明教授在“聚焦设计——传统文化与现代转型”这堂课里提到的“人、事、物、境”、“心、言、图、物、境”这几个知识点的分析。让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刺绣工艺该如何转型去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我想刺绣工艺不能变的是什么?不能变的是刺绣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如何保留传统迈向新的艺术主流,我认为靠的是从思想观念、图案、色彩设计、融入传统工艺技艺。例如我从事的夏绣就包涵了色彩设计创新,在传统刺绣里,色彩是艳丽的,对比强烈,这种传统的配色方法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夏绣在色彩搭配上花了很多心思,采用色彩素雅的色调营造了宁静儒雅的艺术气息赢得了刺绣界对夏绣的认可。
几天的学习让我们这些艺人收获不少,我们有技能,有经验,但缺超前的创新的理念。艺人们的创作激情也需要高校艺术老师给予的知识,特别是老师们在讲课言辞表达对艺人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罗杨书记在毕业典礼的结束语,在场的艺人们特别感动,激励着我一定要带着责任去传承民间艺术、发展民间艺术,回报社会。我坚信民间艺术的未来在艺人的传承创新中,会更加灿烂辉煌。
我眼中民间艺术的道路
彩色相纸溶刻画 吴多超
在这次杭州中国美院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了吴海燕院长的报告,真正感受到艺术大师的魅力,得到艺术的熏陶。由学院的郑巨欣教授讲的民间艺术与当代设计课上,学员们深受启发,特别是关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上,总的感觉是民间艺术要与当代艺术相融合,求发展,求生存。民间艺人在艺术道路上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民间艺术大师和艺术家们要超越自己,与文学和现代文化结合,对艺术有深刻理解。在今天,国家对民间文化产业与艺术大力扶持是好事,但是,我们民间艺人自己也要有造血功能,要传承,要创新,这样才能体现民间艺术真正的美。
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要有自信
天艺桦树皮文化产业研发传承基地
李波
有幸参加由中国民协和中国美术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在短暂的学习期间,听到导师们用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及对西方文化的文化认知总结出的真知烁见,让我油然对他们生出无限敬意,更意味着他们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多么繁重。几位导师根据自己不同领域的专业和知识,总结出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的规划,都给出了结合自身文化特性和工艺特性及技艺特性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的方针,研修不仅给出了我们发展的思路,还提出了科学设计发展规划的期望,也包含对民俗文化发展传承中的一些不足和忧虑,但更多的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自信。(文:张德玉
曾小敏)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