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泽仁,四川巴塘人,藏族,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班禅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有故事的土地 (国画) 尼玛泽仁
生命的选择
(国画) 尼玛泽仁
天地间 (国画) 尼玛泽仁
藏族画家尼玛泽仁的绘画艺术,在总体上洋溢着生命本色的凝重与诗性色彩,他善于在宽阔的时空背景下书写与表现雪域高原及高原藏民族的生存诗意,而且他多从日常生活现象的美感入手,在对生存现实凝望的同时,折射出遥远的记忆与梦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族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它们的一体化谱写了一曲苍远绵长的诗篇。尼玛泽仁在对本土文化经验的开掘和梳理中,看到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源远流长和持久不衰的魅力,因此,他绘画中的意象、符号,都隐含着记忆,并唤醒着记忆,以使一种共同的传统和文化经验传承和沿袭下去,“一切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他们缓慢地相信新鲜事物,对于现实当中的错误极具耐心,深深地并永远确信,一度建立起来并长期被认为是公正和终极之物的法则与习俗是伟大的”(卡莱尔:《文明的忧思》),尼玛泽仁认同了这一观点,也让他发现了本土文化的习俗与不变法则可以为文化中国的价值重建注入活力。
这份敬畏感情的获得,得益于画家生于斯、长于斯的川藏高原,以及清苦而充实的牧区岁月的磨砺,得益于他融入城市生活,受到高等教育后,不忘自己作为画家的天职是“返乡”的呼唤、是构建“精神家园”的担当,得益于他日复一日对心灵的虔诚和提升,有了这份敬畏,才有了艺术精神的守望,才有了对民族文化的整体观照,才有了深谙艺术是“人”的艺术、是天地人和谐为一的大美与大境界的表现。而尼玛泽仁这份敬畏中的守望,一经诉诸笔墨、形式,便有如飘动之风和灵逸之水,穿行于作品的意象、符号之间,为他的绘画艺术增添了“返乡”的记忆、现实的凝望、前行的憧憬等特殊的韵味——定格了那高原民族特有的习俗纯朴、生生不息、粗犷坚韧、浑厚苍茫的神采与风范,这是画家的感受,也是他对自己生命体验的审视。
尼玛泽仁的作品,永远是雪山、草原、奔马牦牛、风雪、牧人……这些物态化的意象思考,虽然是感性的抒写,却都隐喻着遥远与现实、记忆与凝望的意义与表现,它们成为画家作品内在价值的依托。事实上,画家作品中选择的意象,经由岁月的书写,在“返乡”、“寻根”、“回忆”与“家园”的题旨下,已经获得了形而上的含义,而在这个记忆与凝望的情感领域里,画家还在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向更远的维度和更深的自己索取一个独属于他的回答。
在尼玛泽仁看来,没有回不去的“乡土”和“家园”,只有回不去的“人”,所谓的离去与回归,是相对的,在更多意义上,是生存方式,更是精神走向,这就是他意欲在作品中表达的文化寓意。他作品中的遥远与现实、记忆与凝望关联着太多的维度,而这一切正是尼玛泽仁特别钟情的,难以忘怀的精神栖居之所,为此,雪域高原、圣地秘境和人,都成为他永远的艺术主题。
以雪域高原和藏民为题旨的尼玛泽仁作品,在展示为“乡土家园”与“高原风情”的同时,更强调原始生命力的浑然冲动和来自旷野大地的自然生活美学。应该说,在由此构成的作品生命力特征里,显示的则是画家得天独厚地把自己的艺术形式、语言深深植根于川藏高原的民族土壤里,吸收的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元气,才得以使作品中的意象、符号,人与环境充沛着淋漓的精神气象。雪域圣地、秘境民族的生态与生存,成为尼玛泽仁生命与艺术的丰厚精神资源。
尼玛泽仁的绘画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宗教题材的诸佛画像,基本依据藏传佛教仪轨与型制,以“唐卡”手法进行绘制,色彩艳丽而沉稳,这些颜色多为自己动手制作的矿物颜色,用线细腻流畅,点、线、色在浑然完整中营造了藏传佛教庄严、圣洁而又神秘的特定氛围,如水月观音的温婉慈祥,体现出女性特有的情怀、意象造型偏于柔美,却展示为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慈悲、宽厚、亲和,闪耀着母性的伟大与光辉,在特定语境中体现为涵盖天地的精神厚度;而藏传佛教中的诸金刚,则在画家笔下呈现为一种威猛、狞厉的精神风采,色彩夸张,人物写意,重在形神兼备,传达出除邪去恶、匡扶正义的特定情绪,用以表现佛、神的法力无边与超自然的魅力。
其次,是近乎工笔重彩的岩彩画,无一例外的以表现雪域秘境为主题,营造了高原圣地的遥远、神秘与圣洁。这类作品,构图缜密、严谨有序,在写实与写意的意象创造中,不但表现了雪域圣地的奇诡壮丽,还在线条、色彩与块、面关系间洋溢着记忆、眷顾与挥之不去的乡愁,应该说,尼玛泽仁笔下的雪域高原秘境,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在历史巨变和时代转型中变动不居的象征性所指,它们因而被赋予更多内涵,事实上画家要表现的乃是一处永恒的“精神家园”的圣洁图景。
在尼玛泽仁的绘画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他的水墨画。尼玛泽仁的水墨画,遵循着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观念,以“离形得似”、“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着中国画“以神写形”、“以虚写实”、“心物相融”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范。
尼玛泽仁,有着学院派画家的学术背景,受过扎实、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和基础学习,严谨而程序化的学院教育,培养了他很强的写实能力和观察生活的敏锐性,为他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我们今天检索画家的作品时,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是他作品中丰沛而淋漓的元气、厚积薄发的资源储存和灵感迸发,了解了这一点,方能理解他的创作何以如此厚重,何以如此纯粹。
尼玛泽仁的绘画,永远的主题是永恒的雪域高原,圣地秘境,然而,艺术风格与手法是多样的——唐卡、工笔岩彩、水墨写意,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有着内在逻辑上的某种一致性,并隐藏在作品表象背后的深层结构之中,这不仅关系到作品文本的结构,更关乎画家的绘画美学和人生哲学,关乎他的自然观、历史观、现实感和审美判断力的强弱,而这种艺术理想、审美憧憬的实现方式与途径,就是尼玛泽仁笔下的雪域高原、圣地秘境、人与自然等生存世界的细节、细部的捕捉、提炼与艺术呈现,他的作品说明了一切。
责任编辑: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