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调查旨在摸清家底
【吾艺网10月21日讯】正当文化遗产线索、历史建筑等的拆留争议沸沸扬扬之际,启动于2012年10月的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已进入初步摸查阶段的尾声。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怎么一回事?近日,记者走进广州市三个普查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区级普查工作唯一试点单位——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文博中心”),察看这个尚不为大众关注的角落,了解其摸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首次“国宝大调查”历时四年
可移动文物普查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由专业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的方式,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掌握可移动文物现状等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对国有机构代表国家保存的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梳理和统计,即公众所理解的“国宝大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从未开展过全国性可移动文物普查,在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家底不清、现状不明等问题。
开始于2012年10月的全国首次“国宝大调查”将于2016年12月结束,而普查的标准时点则是今年12月31日24时。“离标准时点还有两个月多一点,作为试点单位,我们很多工作已经提前完成了,初步摸查也已近尾声,2014年1月开始上报登记。”海珠区文博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其已设立普查组织机构,组织人员参加市级培训,以及完成对馆藏两千多件文物的初次摸查清库工作,并按照要求重新定名和二维影像拍摄。
据悉,广州市共有三个普查工作试点单位,分别是广州图书馆、南越王博物馆以及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入选试点单位,是市里对海珠区重视文物工作的肯定。海珠是全市至今唯一一个专门成立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对全区文物进行统筹管理的行政区。而中心属下的邓世昌纪念馆、十香园纪念馆设有两个文物库房,馆藏文物两千余件,藏品门类丰富,其中以陶瓷、书画为主。库房由熟悉业务及工作规范的专人负责管理。”该负责人如是说。
如何确保普查到位仍需探讨
“做一次全面普查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不少尴尬与困境。”有参与普查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虽然只是初步摸查阶段,但对两千多件库藏重新命名和拍摄;下发300多份文件、表格到各普查对象单位;回收反馈信息表格等等,于仅有三四个人的普查小组而言,还是有点吃力。“关键是大家没有概念,不知道什么是可移动文物普查,而一个内部文件的宣传和号召力能有多大?恐怕大家心里都有数。”
以海珠区为例,普查的范围是该区内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文件和信息表已经下发,很快就要回收反馈信息了,但能回收多少,我们心里也没有底。”海珠文博中心负责人说。
有文物研究专家表示,在该普查工作中,缺乏宣传和没有操作细则是普查瓶颈。“国家下发的文件只表示,‘必须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如实、准确地填报审查信息……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否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普查机构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但实际操作中,若相关单位存在虚报、瞒报,却是很难查核的,仅靠片区普查小组的几个人,能做得了多少工作?”他认为,与此同时,普查上报也涉及一个利益相关问题,“就跟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普查一样,历史建筑、文物建筑等等的评定,建筑业主能否与政府达成共赢?例如,国有企业如果上报了多少件可移动文物,对其税款是否有相应减免?其开展相关业务时是否有政策优惠?如果什么细则都没有,这普查就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知多点
●普查的文物包括:
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1949年后,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审核标准》及《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的鉴定标准》目录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
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文物的基本情况、来源信息、考古发掘信息、流传经历、著录信息、鉴定信息、保管信息、损坏记录、修复记录、展出信息等11类附录信息(附录信息为便于收藏单位管理和使用文物而设,不作为本次普查的必填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文:何裕华)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