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骨——砚山铭》(2013年,绢本,104×195cm)。
徐累的工笔绘画遵循传统技法,与古代经典构成图像性的互文关系。图为《花天水地》(1997年,
纸本,65×88cm)。 今日美术馆供图
徐累
196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徐累早年曾经参与85新潮的中国前卫艺术运动,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徐累曾参加“中华文明艺术五千年大展”(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98年)、“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都柏林爱尔兰现代艺术馆,2004年)、“水墨新境:中国当代水墨展”(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2008年)等展览,并有个人展览及活动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以及纽约、伦敦、中国香港等地举办。
前日,“世界的壳——徐累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该展是徐累用工笔耕耘20余年后的首个回顾展,50件作品展现了徐累为中国画打开一条通往现代世界大门的种种努力。该展将展至10月29日。
与此同时,由张悦然主编的文集《世界的壳:作家与徐累》也于昨日举行了新书发布。
再现马、青花等意象
徐累早年参与85美术新潮运动,在经过现代主义的观念实践后,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走向不同于其他当代艺术家的另一条道路。他选择了在现代性的立场上重新树立中国传统美学的本体价值。
徐累告诉记者,自己所走的也是回望传统,进而重新激活传统的路。于是在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的20余年艺术创作中,徐累开始尝试运用最为传统的宣纸与笔墨,创造出极具现代意味的画面。如今见证其20余年艺术发展的首次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亮相。
展览中,50件作品以时间为线索,按照“镜像”、“青花”、“舆图”等单元展出,观众不难看到他画作中惯用的马、青花、屏风、蝴蝶、鸟笼、帽子等意象。在这些以工笔传统所画的精细入微的作品中,徐累使得中国画找到了一条自如穿越于现代世界的路。他从宋画、明代戏本的插画与中国园林中参悟意象和结构,又从勒内·马格利特、杜尚那里汲取现代艺术的观念。
新作关注自然和天地
展览并不完全采取倒叙式,反倒以徐累2012年以来的新作品开篇。一入展厅,观众即能看到徐累的恢宏巨制《游丝》,呈现了近两年徐累对自然和天地世界的关注。展出的《霓虹》、《气与骨》系列等均是这一新命题下的创作。
徐累告诉记者,在创作《游丝》之前,2009年自己便创作了作品《一生悬命》,画面中鸟的骨骸行走在钢丝上的场景如今成为《游丝》的一部分,“这两件作品之间有一个延伸,我希望关于这个话题说得更丰富、更饱满。而在《游丝》里面蕴含的则是人生终极询问的问题。”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