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2017-01-15 来源:杭州网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云戏剧》现场

 

建筑师王澍的展区

 

蒋竹韵《声音斗剂》

 

卢意 影像作品《荷尔蒙氤氲症》 2012

 

声音表演艺术家正在表演

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一场发生在水泥厂里的先锋实验狂欢

去年春天,好莱坞大导演、美国梦工厂动画CEO杰弗瑞·卡森伯格在杂草丛生的黄浦江边散步。然后,他相中了一个破烂不堪、看起来有点像“蒙古包”的废旧厂房,还有龙华机场旧址遗留下来的四个高大的中航油油罐。

这里原先是实业大王刘鸿生在1920年创办的上海水泥厂旧址,传统的砖木、砖混、钢混构架,典型的工业建筑结构错落有致。在卡森伯格眼里,这是未来中国最酷的剧院群落。

在梦工厂正式落户之前,上周日,筹备了一年半时间的“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同样选在这里开幕(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219日)。展览所处的徐汇区龙腾大道,一路的双年展广告牌,与设计独特的当代建筑一起,几乎绵延了整个滨江沿岸。

作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大展,展览以“进程”(Reflecta)为题,分为建筑、戏剧、影像、声音四个特展。从西岸所构造的四种文化现象(梦工厂、音乐厅、美术馆、新建筑)出发,对中国最具先锋精神的四种当代(时代)文化进行梳理。

这个以建筑与艺术为主题的展览,由80位国内外建筑大师和68位当代艺术家组成。背后的策展团队,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部分策展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说,“你甚至看不到一幅架上绘画,当代建筑、声音艺术、影像艺术和实验戏剧这四种媒介融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最有意思的先锋艺术,这在亚洲也是第一次。”

 

杭州照片墙

【建筑】

图绘中国:2000年以来建筑回顾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滨水小品最后会留在这里

核心展区设在原先的水泥厂预均化库,就是卡森伯格相中的“蒙古包”。这是一个钢筋结构的圆形穹顶工厂建筑,正中是一架陈旧的起重机,像一双张开的钢铁手臂,在空间里伸展。围绕展厅周围的是国内外重要建筑师/事务所的一个个独立展室。每个小空间内,是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的重要作品模型以及图版说明。这其中还包

括不少这些年参与中国建筑设计的外籍建筑师与事务所,比如设计了央视新大楼的OMA

建筑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说,2000年以来的十来年,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急速推进和建造实践大规模展开,也是中国建筑师逐渐迈入国际舞台的历史阶段。展览选择了70多位建筑师(事务所)的100多个作品,进行全景式展示。

展厅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屋子是展览的另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当代建筑进行的理论梳理。在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搜索频率统计波段图中可以清晰看到,目前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分别是贝聿铭、张永和、崔愷、何静堂等人,而王澍则在经过了很久的平淡期,在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影响力迅速达到顶峰。

除了中心展区外,这次双年展还有一个室外展——“营造”(Fabrica)国际建造展,在这里,建筑师的建造与艺术家的作品彼此呼应。张永和、王澍+陆文宇、曾群+王方戟、Schmidt Hammer Lassen建筑事务所(丹麦)、Johnston Marklee(美国)、Michael Bell、都市实践、塚本由晴等著名建筑师/事务所,将与艺术家进行创作与交流,最终他们手中不同风格的建筑滨水小品将留在西岸,成为大众寻常生活的一部分。

双年展总策展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同济大学教授张永和的作品“天和地”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建筑外墙为混凝土,内部则由钢板隔成两个区域,一半是楼梯,人们可沿楼梯一路向上;另一半则是如同“天井”一般的垂直玻璃房,空间狭小,每个楼层包括顶层的楼板全部由玻璃构成。站在一楼可以透过层层玻璃直接看到天空,呈现出一个自然镂空的状态。

【戏剧】

云戏剧:上海奥德赛

北京奥运开幕式灯光设计师主导

与一些展览在嘈杂声中进行的开幕酒会不同,这次双年展有了一个很特别的开场——嘉宾们像是走进戏院一样,迅速安静落座,等待着云戏剧《上海奥德赛》以及露天现场声音艺术两个开幕表演。展厅里的灯光暗下来,主舞台的光亮一一划过台下观众的脸,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中国声音艺术之父姚大钧等熟悉的面孔,这其中还包括了这出云戏剧的导演,中国先锋戏剧大师牟森。

整个戏剧分光启、汇通、交响、彼岸、春之祭、洪流6个部分。负责舞台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灯光设计主任肖丽河和香港影像艺术家Jeffery Shaw,在这部云戏剧里,汇集了声音、影像、音乐、诗歌、人声、身体、舞蹈、灯光装置、材料装置等多种媒介手段。巨树般的搅拌机上,还挂上了数百只苹果,营造出伊甸园的氛围。

演出最开始,Jeffery Shaw展现了其多媒体投影作品。展现象征现代文明的几何图形和中国文明的山水精神。交响部分则将展示声音艺术作品,容纳了上海开埠170周年以来的各种城市回音。而在尾声的洪流部分,展示的仍是多媒体装置作品,几乎容纳上海所有的影像,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

【声音】

转速:中国声音艺术大展

四个大油罐每个都有不同的声音

作为这次双年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内首个声音艺术大展被安排在四个中航油油罐中。展览以各种声音的记录、展示方式,向人们叙述了声音与空间、声音与人文、声音与社会的复杂情愫。

在其中一个油罐中,台湾声音艺术家姚大钧捧出了今年的力作“罐听上海”。油罐里均匀布置着一个个如同箱子的单独空间,观众可以坐在里面,戴起耳麦,聆听各种声音。像是

嘈杂的广播,混杂着北京话、上海话还有台北话。这是姚大钧中国城市声音系列创作之一,灵感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于18世纪提出的panopticon全视景监狱概念。

观者在各自空间中可听到上海当地各类神妙尤其私密的声音片段。作品强调将聆听还原成声音艺术的主体;而在此既私密又无隐私的空间中的聆听又同时隐射着监控与被控、监听与被听、偷窥与被窥等多方向的权力流动。

另一个油罐中放着一排柜子,每一个抽屉都是一种声音。戴上耳麦随便拉开一个抽屉、一种细微的声音顺着黑色的电线灌进耳朵。其中一个抽屉里面有一张白色卡纸,上面写着“保龄”,这个抽屉藏着的就是打保龄球的声音。每个抽屉都是一个声音采样,分为飞机、火车、人身、水、风等九组,每组则又分为九个,而几个抽屉同时拉开又会产生混音效果,一共有八十一种声音的组合方式。

关于声音艺术,姚大钧介绍说,一百年前,未来主义艺术家洛基·卢梭罗(Luigi Russolo)以其“噪音调音机”开启了现代声音艺术的历史。之后,工业机械与大都市开始成为声音演出的重要主题,乐音对面的噪音世界里不断喷涌出感性的激流。“现在,双年展上的声音特展应该是全球第一次全面审视并呈现中国声音艺术创作成果与当下状况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国声音实现与众人甚至艺术圈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接触、碰撞、搅拌、同乐和对峙。”

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

时间:20131020-1219

地点: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2599

【影像】

解像力:一种行动影像

杭州元素组成了一组照片墙

在主展区内,紧挨着建筑展的是影像单元,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影像艺术展主题为《解像力:一种行动影像》。影像能够吊古,也能够创世。这次影像展共会集了张培力、汪建伟、杨福东、刘韡、胡介鸣、程然、刘窗等中国当代影像最强势力。策展人高士明说,解像力,指的是镜头的一种分辨能力,对细节的表现能力。

2000年后,中国艺术家的影像艺术创作,开始出现了类似电影的写作和组织过程,影像的创作成为一种思考和行动(动作)过程。展览以“行动影像”为切片,将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影像形成景观的泛影像打开,以行动状态、记忆与针对现实层面的叩问提到前台,把身体、现场和时间以及更多实现方式进行交错叠合,与社会现实产生直接的对话。

杨福东《青·麒麟》的粗犷山水现实、汪建伟八屏幕《黄灯》的中间地带现实,还有陈界仁在地流放生命现实的《幸福大厦》、刘韡对北京城乡接合部观察重构的《彩色》,以及从现实裂缝露出的超现实——高世强《日全蚀》,胡介鸣的《海拔高度为零》等。这些影像作品从黑盒子中被解放出来,置于剧场般大穹顶空间之下,想象空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镜头的转换慢慢扩大。

展览中还有很多的杭州元素。比如卢意2012年的影像作品《荷尔蒙氤氲症》,以时间为基线的艺术,所有细节都在微妙变化的光影中发生,影像中的两个年轻人在西湖边的长桥相会,他们可能曾经遇见,也可能从未谋面,迷幻的七彩烟雾满是浪漫的因子,长桥也在氤氲之时变短了。还有像河坊街、湖滨、转塘、太子湾等地的摄影作品,组成了一面属于杭州的照片墙。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双年展 当代艺术 西岸 2013建筑 杨福东 卢意 王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