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足迹 心迹 画迹——常敬竹
2017-01-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吾佳
文章分享至:

在当代女画家中,孔紫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与艺术追求,格外引人关注。解读孔紫的艺术世界,首先要深入探寻她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

从孔紫的绘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孔紫心灵深处,对故乡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孔紫出生于燕赵大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沧州农村,淳朴的民风,浓郁的亲情,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无不在孔紫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烙印。孔紫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又回到农村生活了两年。这些经历,使她对中国北方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对乡土、乡村有了深刻认知,对乡音、乡情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因而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她的目光就不由自主地就投向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表现乡土生活就成为了她艺术创作的不二取向。诗人艾青曾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画家孔紫怀着同样的情愫,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至爱。古老的土地,座落在土地上的村庄,生长在土地上的作物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的乡亲,是她心中最熟悉的景象。她选择了玉米、高粱、谷子等北方最寻常的农作物,选择了农村妇女、老人、孩童等常见的人物作为描绘对象,在她的笔下,物有人的灵性,人有物的形迹,物人交融,天人合一,从而使她的作品发散着生命的气息、泥土的芬芳,具备了自然质朴,大美而又诗意的特征。这种来自深刻生命体验、包含创作激情的绘画作品,无疑更具穿越表象,直抵心灵的情感力量,使人在观看时产生巨大的审美愉悦和情感共鸣。孔紫此类绘画作品的社会反响,每每印证了这一观点,她的《秋风组画》、《红高粱》、《青玉米》、《苞谷熟了》等众多代表性作品,在全国全军组织的重要评比与展事中相继荣获大奖,在中国画坛引起广泛影响。

除却故乡,对孔紫创作影响最大的就是军营。在她的生命中,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她稚弱的外表下,是军人的刚毅与坚韧。作为人民军队培养起来的优秀画家,她以强烈的使命感,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火热部队生活,表现当代军人精神风貌,鼓舞部队士气斗志,陶冶官兵心灵情操的优秀美术作品。在她的军事美术作品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悲壮的拼搏景象,而是把细腻的笔触,伸向军人平凡的生活、火热的心扉、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孔紫认为,军队是由人组成的,他们是兵,更是普通人,同样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士兵的情感比普通人更丰富,更值得敬佩,因为军人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基于这样的思考,孔紫的一系列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无不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在创作抗洪题材的美术作品《儿子》时,她没有直接描绘壮怀激烈的抗洪抢险场景,而是关照到三位战士与洪水搏斗间隙躺在防洪大堤上小憩的情景,表现了年轻士兵从容面对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折射出当代军人以血肉之躯保护百姓家园的献身精神。女画家朱理存对此评价说:“孔紫的绘画,内在情感非常细腻,表现解放军抗洪累得躺在地上,如同母亲眼中的儿子那般疼惜,蕴含的情感非常能打动人。”此外,她的《高粱青青》、《青春华彩》、《女兵一二一》、《新兵日志系列》等军事美术作品,也都受到了当代军人的格外喜爱与好评。

孔紫向来重视自我修炼,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清唐岱《绘事发微》认为:“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和、地理、物态无不备焉,古人天资颖悟,识见宏远,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味……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发墨挥毫,皆成天趣。读书之功,焉可少哉”。中国画作为一种集诗、书、画、印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艺术,加之及其文化意味和哲学理致高于形质的特殊形态,要求画家不仅具备画家之情趣,亦应具备诗人之怀抱,书法家之意致,哲学家之理智,甚至戏曲家之雅谑……这是因为其他文化领域的很多知识及规律性的认识,往往可以启迪画家的创作思路,提升画家审美情趣,使之达到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妙悟境界。孔紫平素讷于言,不尚空谈,却敏于思、敏于行,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再忙,创作任务再重,依旧坚持读书思考。她酷爱古典诗词,对唐诗宋词元曲中的经典之作能熟读熟记;她酷爱古老的佛学文化,潜心研究参悟;她酷爱书法艺术,坚持临习不辍。她兴趣广泛,对历史、哲学,甚至戏曲、音乐等多有涉猎。正是这些画外的学养与品德修行,使她一步步向着深厚之学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包容之胸怀的境界靠近。也使她的作品更加富有禅境与诗意。

探索与创新是孔紫艺术追求的重要特征。她不重复他人,也不愿重复自己,从创作题材、绘画语言到审美趣味,无不追求变化与新意,使作品充满了探索性,充满了陌生化效果。翻阅她的画册,我们不难发现,她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阶段性艺术特征。进入国家画院后,孔紫多次带领学员深入陕北、西北等地采风写生,她的视野更开阔,创作题材更宽泛,艺术语言也更加富有个性。她新近创作的《搭伴》、《酸奶》、《记忆组画》等作品,都给人以新的视觉冲击与审美愉悦。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使她的创作充满生机与活力,也使她的绘画在求索与突破中臻于化境。

孔紫走过的创作道路十分独特,她曾长期处于业余创作态势,在遵守正常的军营生活秩序之下,在完成繁杂的正常工作之外,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地坚持和延续着自己的创作。作家冰心曾这样写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孔紫的艺术成长经历正是如此。在八十年代,孔紫的生活条件还十分窘迫,她甚至没有一张固定的画案,只好在床和沙发之间支起一块木板作画。即便如此,也要等孩子在这里做完作业睡觉后,她才能铺开作画工具,潜心研习画事。没有人能想到,在沉沉夜色下,当人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还会有一位痴迷绘画的女军人在灯下苦学。在中国美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深造时,孔紫的勤奋与刻苦同样给老师同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便是在成为知名画家,在后来搬进新居有了宽敞的画室,在调入国家画院成为职业画家后,孔紫依旧对艺术虔诚而执著,依旧坚持每天读书作画到深夜。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太多浮躁、太多诱惑的时代,愈来愈多的人在追求物质享受,陶醉于时尚生活的时候,她却能秉持自己的人生信仰,坚守自己的心灵家园,依旧对艺术如此虔诚而执著,着实令人钦佩和敬重。

孔紫说:“绘画是我生命是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让我感到充实和欣慰,让我的心灵祥和平静。我甚至觉得我就是为了绘画来到这个世界的,我知道画画很难,而且越画越难;但我既然选择这个行当,就会不停地画下去。”

孔紫出生于燕赵大地,可谓其根繁茂;成长于绿色军营,可谓其骨强健;现又供职修行于国家画院,可谓处身艺术殿堂。我们有理由对她充满新的期待。(文/常敬竹)

辛卯初冬写于北京德胜门下心由己斋(常敬竹:军旅作家、艺术评论人)

责任编辑:吾佳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国画家 孔紫 常敬竹 青春华彩 高粱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