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和在现场挥毫。
刘俊和心境豁达。
刘俊和的书法作品“好人一生平安”。
第五届广州市道德模范刘俊和:
1957年,刘俊和正当学步时,被发现患严重小儿麻痹症,下肢重度残疾。然而,他几十年磨一笔,终于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书法艺术家的华丽蜕变。他开起了书法篆刻工作室,书法作品屡获大奖。而他对年老体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同样令人称道。
“人的一生,什么都可以等,但孝顺老人不能等”,一瘸一拐,写出一手好书法,在越秀区农林地区的街坊眼中,第五届广州市道德模范刘俊和身残而志坚,孝心重,爱他人。据街道介绍,听到妈妈想喝粥喝汤,刘俊和会拄着拐杖到菜市场买来骨头、玉米、海带等煲好汤,先试下温度,再一步一挪地慢慢端送给老妈。
“学门特长养活一家人”
1957年,刘俊和正当学步时,父母发现,他的小腿纤弱,无力站立。经医生诊断,刘俊和得的是严重小儿麻痹症。虽下肢落下重度残疾,终生与拐杖和轮椅为伴,但他却奇迹般地活出了风采。
懂事时始,他就立志专攻书法。“身体虽残疾,但还可以学一门特长养活自己和家人。”练好书法对于一位全靠双拐撑立、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无疑是难上难的事。夏天,刘俊和双腋夹着拐杖支撑身体,汗水、皮肤、拐杖长时间摩擦,腋下磨起了肿块甚至化脓,皮肤磨破引起感染,疼痛难忍。他毫无惧色,垫上加厚的布,继续练字。冬天,他两手被墨汁浸泡,洗掉一层结在手上的墨壳,就是冻得又红又紫的指头。为减少跌伤,他在地面铺上软垫,尝试各种站姿与固定方法,甚至用椅背把自己捆住习帖。
书法作品选送日本展览
刘俊和认为,书法者、心法也,没有心境,没有学养,不会成为真正的书法家。他拄着拐杖,艰难地穿大街、走小巷、攀楼梯、泡书店,在大量的古籍中汲取养分;他带着浓厚的兴致仔细阅读了《石鼓文》、《礼器碑》等大量碑帖,古典书法艺术给予了他肥沃的养分,培育了他豁达的心境。
几十年磨一笔,他终于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书法艺术家的华丽蜕变。他开起了书法篆刻工作室,书法作品屡获大奖,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主办的展览,还被选送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多幅作品被广东书法院、广州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收藏。
指导小朋友学书法
刘俊和说,“社会给予了我许多关爱,我同样要尽绵薄之力回报社会和他人。”他把书法作品捐赠给社会团体,业余时间奔波于公益事业,多次参加全国助残日活动,免费为残疾朋友和市民挥毫。他还积极参加农林地区文联举办的为市民写春联活动,配合开展农林街“羊城之夏”书法培训,对小朋友所创作的作品逐一点评,并将自己创作参展、获奖作品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帮助他们提高书法创作水平。在寒暑期和节假日,他还协助街道举办少儿书法培训班,义务担任书法讲座老师,为学生讲解书法技巧和书法知识。
为老母亲洗衣做饭煲汤
除了书法写得好外,农林街新南路社区的街坊邻居们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刘俊和是个孝心感人的好儿子。
原来,刘俊和家有83岁年老体弱的母亲。刘俊和行动不便,更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说:“人的一生,成家、立业、生子、前程这些都可以等,但孝顺老人就得坚持天天做到,不能等。”
母亲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他自学医学保健知识,特别是掌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以及与食疗等方面的新知识。母亲病痛时,他一刻不离陪伴身边,就医拿药,问寒问暖。每天,他艰难地拖着残弱的身体做饭、做菜、扫地、擦桌、洗衣、叠被。每年入冬,他就询问母亲衣被是否温暖,怕老人家感冒着凉;出了太阳,他就给母亲晒衣被,陪着母亲晒晒太阳。听到母亲想喝粥喝汤,他就拄着拐杖到菜市场买来骨头、玉米、海带、糯米等煲好汤,先试下温度,再慢慢端送给母亲。
他还给自己立了两个规矩,深夜不出门,睡前家中巡。每晚睡觉前,他要在家中巡查一遍,细心地察看母亲晚上起夜的线路上有无障碍物,以防老母亲碰伤和摔伤。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