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艺网11月5日讯】艺术家朱伟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的缩影,从前日开始,你可以通过23幅作品重温这段历程。前日,朱伟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该展首次以文献的形式诠释他多年来的艺术创作。策展人朱朱指出,朱伟是少数几位能打通古代和今天表达隔阂的当代水墨践行者。该展将展至11月10日。
90%作品来源于海外藏家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高鹏告诉记者,该展得以举行历经了三任馆长,经历前两任馆长的努力,终于今天能展出。或许这样的“难产”也从侧面证明了朱伟在当代水墨界的地位。
朱伟是当代水墨先行者,他是上世纪90年代最早一批得到国际艺术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一位。1993年,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朱伟,带着自己的作品《北京故事三号》参加了广州的画展。这让他成功地与国际艺术机构万玉堂签约,朱伟也成长为新中国最早走海外市场的艺术家之一。这样的历程也反映在此次展览中。
记者了解到,亮相于此次展览的23幅作品,90%出自海外藏家。除了创作于1988年的《用八大山水笔法绘北京故事人物图一号》等三件作品还藏于国内,其他20件参展作品均借自海外藏家,包括法国莫奈家族、美国麻省威尔斯利大学戴维斯美术馆、尤伦斯夫妇、乌里·希克等。
以文献形式呈现创作历程
当大量的中国艺术家在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下创作“政治波普”和“讽刺现实主义”作品时,朱伟则开始探索传统的工笔画来表现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在艺术评论家李小山看来,对艺术家来说有历程很重要,而朱伟恰恰就是个有历程的艺术家。
该展是首次以文献的形式呈现了朱伟创作历程。尽管作品数量只有23件,但囊括了其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代表性作品《中国中国》、《乌托邦》、《北京故事》、《甜蜜的生活》等。其中,创作年代最早的《用八大山水笔法绘北京故事人物图一号》中表现了朱伟对八大山人的喜欢。八大山人在构图和情感上都曾对朱伟产生过影响。而上过美国《时代》周刊的邓小平画像《中国中国》此番也从美国纽约杰克和苏珊收藏处借出出现在此次展览中。
在今年的新作《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中,朱伟放弃之前的讲故事,而开始往内心走。这是朱伟自2005年便开始的系列一直持续至今。在离开传统一段距离后,再回望传统的水墨规制和传统水墨的优雅,又重新给朱伟带来了看待传统的新视角。
■ 对话
“文化复兴,我很乐观”
新京报:你擅长用水墨讲中国的故事、北京的故事,但自2005年以后你却进入了水墨研究课徒系列,这是缘于什么?
朱伟:以前的系列着重于讲故事,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变化很快。到后面该讲的故事都讲完了,就往人的内心走。
新京报:注意到你的创作脉络中也有对帷幕元素的运用。这在另一位当代工笔画家徐累那也能看到。
朱伟:我的帷幕系列画得不多,这是从乌托邦系列脱胎过来,其实我是拿它做一个实验。与此前具象不同,是将抽象思维特质的元素表现出来。我发现这个系列的作品还是西方人更能看懂。
新京报:在你身上还有一个独特性是你的水墨画很早就走向海外市场,而当代艺术一直被认为是被海外市场操控的。
朱伟:当代艺术七八年来被金融资本牵着鼻子走。当然被牵着鼻子走证明还有利用价值。应该说,市场是商业的事,是金融行业的,是另一种玩法。完全不属于艺术范畴。
新京报:那你怎么看当前在国内兴起的当代水墨热。
朱伟:市场的当代水墨热是商业上的热,是从价格考虑。
但同时从学术角度来看,文化上也开始复兴,形成当代水墨热。改革开放30年,大家对西方文化充分吸收后,回过头来觉得本土文化也不错。
你看为什么年轻人也会喜欢郭德纲呢?他们可是吃着麦当劳、拿着苹果手机长大的。我觉得这是因为郭德纲身上地道的传统文化。
同样,在看过西方的当代艺术后,现在我们忽然想看本土的当代艺术是什么样的。油画再好也是外来的,而本土的东西这30年有进步吗?水墨画就是起这个本土文化的作用。以前大家对本土文化是否定的,现在突然觉得文化复兴了,这里面有个很大的基因问题。
现在大家对本土文化有自信了。对于文化复兴我能看到希望,这点我很乐观。(记者李健亚)
■ 点评
朱伟将传统工笔画的技法很地道地转入到当代的表达中,且找到自己独特的造型符号、独特的题材。现在有些工笔画家是用工笔技法简单地去模仿西方。但朱伟遵循着中国传统工笔画平面化、装饰化的原则,却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东西,他的创作是经过内心过滤的。我觉得朱伟的工笔画是当代工笔画章节中不可忽略的。口述:鲁虹(艺术评论家)
将传统水墨用于当代表达,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很难。在整个当代水墨画创作格局中,朱伟打通古代和今天的表达隔阂。口述:朱朱(该展策展人)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