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晚清出现了一个画坛怪杰,擅长书画、金石雕刻,同时他又受戒佛门,为一代禅师,他就是竹禅和尚。
竹禅(1824~1900年),俗称王氏,号熹公,清代梁山县仁贤镇(今重庆市梁平县)人。14岁出家于梁山报国寺,受戒于双桂堂,晚年为梁平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他一生云游大江南北,并在北京、重庆等地居住。其中在重庆寓居最久,以卖画为生,著有《画家三昧》。咸丰六年(1856年)前后回到梁平,赠双桂堂贝叶经、舍利子等珍稀佛教圣物。为此,双桂堂修建了一座舍利塔,至今犹存。
图4
图5
竹禅的书画早已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四川佛教文化》一节介绍说,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书画家竹禅,曾为清慈禧太后传戒,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禅书画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罗汉佛像见长,其艺术风格属徐渭、八大山人和扬州画派一路,与“扬州八怪”、破山禅师齐名,是晚清闻名遐迩的画坛怪杰。竹禅的作品重意境,重主观感受。他的绘画多取材竹石花鸟和山水人物,而不拘泥于一事一物的具体形貌;书法多以自作诗文和佛语为内容,擅作大篆,精于行草;所作印章将佛像、偈语、粗话、竹石等刻之于石,大笔大刀,大朱大白,对比十分强烈。写字作画不假雕饰,浑然天成,无论寻丈巨幅,还是尺幅小品,用笔酣畅淋漓,用墨苍润华滋,水与墨浑然一体,让观者称绝。因他俗姓王,出家在本县报国寺,所以他的作品上常用“王子出家”与“削发报国”二印。
岐山县博物馆收藏有竹禅和尚的十八罗汉像石刻拓本,装裱后纵长220厘米,横宽69厘米。该组造像共18座,分为东序、西序两部分,各9座。拓本上部均有篆书罗汉序号、罗汉名称及罗汉排序变化情况的题款,并有“天童常住”或“天童常住供奉”等字,中部均有竹禅和尚行草题字,其中8幅有“王子出家”阴文印和“竹禅”阳文印,9幅有“破山法嗣” 阴文印和“竹禅”
阳文印。题字刚劲沉着,内容均为佛语,自首至尾写得峥嵘峻峭。中下部为罗汉像,所绘罗汉笔法曲折圆润,遒劲紧密。诸罗汉均毛发浓密,高鼻深目,带有早期罗汉梵相特点。他们或坐、或侧、或沉思、或吟诵,超脱凡尘,神态各异。有眉长拖地,慈眉善目者;有高鼻巨口,喜笑颜开者;有宽额火眼,金刚怒目者;也有闭目养神,神态安详者。再以经书、念珠、香炉、手杖、草鞋、柯木、石凳等衬托其间,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气质神韵,生动地再现了僧侣苦苦修行的坚毅与虔诚,营造出隐士遁迹山林修身养性的高远意境,寄托了画家渴望宁静生活的强烈愿望,给人以心灵震撼。
图6
在西序二座的罗汉拓本中部,有《乾隆御题像赞》:
唐贯休十六应真像,自广明至今垂千年,流传浙中,供藏于钱塘圣因寺。乾隆丁丑(1757年)仲春,南巡驻西湖行宫,诣寺瞻礼,因一展观,信奇笔也!第尊者名号沿译经之旧,未合梵夹本音,其名次前后与章嘉国师据梵经所定互异。爰以今定《同文韵统》合音位次于原署之下,各题以赞,重为书签,仍归寺中传世之宝。夫四大本无,画于何有,仍斤斤于名相文字之别,得毋为诸善者诃耶?御题。
其后有“□男精雕”篆书阴文印和“乾隆宸翰”阳文篆书印。
据史料记载,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880~881年),至乾宁(894~898年)初年才完成16帧,前后用了十多年才完成此作。五代十国时期,贯休为逃避战乱来到相对安定的西蜀,将《十六应真像》带到了四川。当时,贯休受到蜀主王建礼遇,主持东禅院,该画藏于寺中。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贯休圆寂,享年81岁。后汉广政十二年(949年),《十六应真像》被纳入后蜀孟知祥内府。蜀亡后,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十六应真像》收入宋内府,藏于兴国寺中。北宋灭亡后,宣和秘府中的书画藏品全部散失。直至南宋宁宗(赵扩)时,《十六应真像》才又收回了内府。明末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又提到了该画。清初,《十六应真像》为浙江钱塘圣因寺所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南巡驻杭州西湖。一日,亲往圣因寺观赏此画,惊叹之余,感慨不已。他和章嘉呼图克图活佛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了此赞文。
图7
图8
竹禅作为一位佛教徒,很喜欢画佛、菩萨和罗汉。他得见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画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如获至宝,数年中,乃潜心摹绘了十几堂,送各丛林供奉。竹禅画罗汉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贯休的十六罗汉画法奇古,一直作为后世的范本,竹禅经过琢磨分析,细阅佛典,指出了贯休画中的错处,并根据《弥陀经》所述,重绘了别具一格的十六罗汉像。
竹禅和尚摹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并依据乾隆所确立的降龙、伏虎二尊者刻成的该组十八罗汉刻制于1918年,现存于浙江宁波天童寺的罗汉堂。该组十八罗汉石刻前17尊为竹禅和尚历时7年创作,在完成17尊石刻后,他耗尽心力,溘然而逝。第18尊(德重伏虎)由弟子觉禅完成,风格与师傅迥异,也模糊了许多。
现今在浙江宁波天童寺的罗汉堂里,高1.5米的十八罗汉石刻像保存完整。“文革”期间,天童寺僧人为了保护十八罗汉像免遭毁坏,用石灰满填覆盖了这一组珍贵的石刻,使其幸免于难。如今,竹禅和尚刻制的十八罗汉像静静地耸立在天童寺罗汉堂内,成为这千年古寺的镇山之宝。(文:王文耀)
责任编辑: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