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彩绣代表性传承人许谨伦进行技艺指导
金银彩绣《甬城元宵图》
甬 文
构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是实现非遗有效保护的重要保障。浙江省宁波市2008年提出实施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保护基地“三位一体”、相互联动的非遗保护模式,成为有效解决非遗传承和保护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宁波市已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近18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传承(传播)基地208个、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5名。今年,宁波在“三位一体”保护模式基础上推出“三位一体”评估指标体系,开展“三位一体”保护项目测评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三位一体”优秀保护单位。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刊发文章,介绍这些“三位一体”优秀保护单位进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代表性做法和经验。
金银彩绣又称“金银绣”,即用金银丝线和其他各色丝线在丝绸品上绣制带有不同图案的绣品。
地处浙江东部沿海的鄞州,唐宋以来即以“鱼米之乡”闻名,由于蚕桑业的兴盛,当地刺绣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宋以来就有
“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中老年人虽技艺在手,但因年老体弱和制作金银彩绣成本大、收益小等原因不得不改行。目前,鄞州区下应街道史家码村的史翠珍等四五个五六十岁的妇女,以及原鄞县城内拥有六代传承谱系的老艺人许谨伦,还在操此旧业。
2009年,裘群珠在鄞州下应街道注册成立了宁波金银彩绣有限公司,同时投资2800万元,在2011年初筹建了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该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馆内包括工艺流程展厅、宗教绣品展厅、创意家居饰品展厅和工艺收藏品展厅4个展厅,收集了明清以来珍贵的金银彩绣绣品300余件。
近年来,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因注重研发而精品迭出,如获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的《百鸟和鸣》,获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的《博古四条屏》,特别是“镇馆之宝”、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甬城元宵图》。《甬城元宵图》长347厘米、宽192厘米,由鄞州5位艺人集体绣制,历时两年、近2万个工时,运用了20余种技法、数百种金银线和彩色丝线才最终完成,体现了金银彩绣的全部工艺。作品展示了明清时期明州城内250余名百姓欢庆元宵节的宏大场面,城隍庙、天封塔、缸鸭狗、状元楼、升阳泰等宁波名胜古迹和老字号都囊括其中。
目前,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已成为收藏家进行艺术交流的场所、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观摩的基地和民间艺术展示的窗口。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现场观摩,还可以动手学习刺绣。作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和生产性传承基地,该艺术馆已与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合作成立了金银彩绣专业委员会,聘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专门研究和创新产品,整理出版有关史料,培养一批金银彩绣工艺继承人,同时通过市场运作、开发高端礼品、接受客户订单等市场化手段,使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