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吾艺传媒网 > 新闻资讯
“名人书法”看什么?
2017-01-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吾明
文章分享至:

 

春愁图  苏曼殊

 

商承祚作品

【吾艺网1122日讯】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政协文史馆、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中国书法家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的“岭南名家墨迹展”上,孙中山的《博爱》、梁启超的书作《义心侠骨》、宋美龄画作配上蒋介石的书法……这些名人书法,富有文献意义,艺术水平高,让观众大饱眼福。

然而,不是所有“名人效应”的书法作品都有如此水准。近年来,一些演艺名人也热衷于书法创作,得了名气,却难见艺术。

“名人书法”来抢风头 

如今,“名人书法”大有抢走“书法名人”之书法风头的趋势。赵本山的4个字“龙腾凤舞”能拍出92万元高价,张铁林的书法作品可以拍得8.5万元,冯小刚与曾梵志合作的油画能够拍得1700万元……演艺明星写个字、涂几笔就能换钱的噱头,引发书法界的一片吐槽。

众多“书法名人”以艺术水平分出名气的大小与市场价格的高低,而“名人书法”则只跟挥毫者的名气成正比,如果谈及其中的艺术水平,公众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当今社会热衷于追逐明星、名人的现象与风潮,造成了“名人书法”的泛滥。本来用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书法,却因明星的身份,而拥有了名人效应,拥有了更多的附加值。书法,只不过是名气的一种载体和附属物。

在不远的过去,书法名家大部分是因其才学、作品达到一定艺术境界,作品获得一定知名度后,本人才开始逐渐有名气的。这种“人鸣于字”的“惯例”,在今天通常被“字鸣于人”的现实所打败——只要作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其书法作品就很容易受到追捧和围观。

功底与内涵最重要

然而,书坛上还有另外一类社会公众都熟知的“名人”: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何香凝、高剑父、陈垣、叶恭绰、陈树人、高奇峰、李宗仁、孙科、宋庆龄、黄君璧、林风眠、关良,还有广泛结交革命志士的佛门子弟苏曼殊,以及人帅字更帅的胡汉民和人生经历堪比陆小曼的篆刻女杰谈月色……在“岭南名家墨迹展”上,民主革命家、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开国元勋、民国时期社会名人的书作汇聚一堂,展现出岭南地域文化艺术的多重面貌。

如果说,明代岭南书法最大的特色是以陈献章为代表的“哲人书法”,清代是以梁佩兰、汪后来、谢兰生为代表的“诗人书法”与“画人书法”的话,那么,自20世纪初以来,岭南书坛则是哲人、诗家、革命者、烈士、释氏、文艺家的天地,而少见所谓纯粹的书法家。这些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纵横捭阖的社会名人,因其经历、修养,其书法也有可观之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的‘尊碑崇魏’之论,确立了碑学书法与帖学书法并驾齐驱的地位,他和他的学生梁启超堪称碑学书法的突出代表。而叶恭绰、邹鲁和其后秦咢生等人运碑入帖,丰富了书法的审美领域。帖学名家多为学者名人,擅楷书与行书,作风端庄秀雅。书法家麦华三发扬了这一传统。篆书名家邓尔雅与简经纶、学者容庚与商承祚等,尽善尽美。一代伟人孙中山,虽不以书名,然其书法宽厚雍容,俱见襟怀气度。民初以来一批广东籍军政要人和学界名流的书法,也都颇为可观。”评论家薛永年说。

或许,这些“字鸣于人”的非专业书家,其作品的内涵比起“气息不与文人通”的专家来,要深刻得多。

“人鸣于字”还是“字鸣于人”,并不应是当今书法界纠结的问题,关键在于人的修养与功底,在于字的创造与内涵。至于演艺明星一类的“书法”,实在不应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吾明

扫一扫关注吾艺网公众平台

(微信:长按图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关键词: 名人书法 孙中山 宋美龄 梁启超 苏曼殊 春愁图 商承祚 义心侠骨